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主要符号 | 第16-18页 |
1 绪论 | 第18-28页 |
1.1 引言 | 第18页 |
1.2 钢筋混凝土联肢剪力墙力学性能特征 | 第18-22页 |
1.3 钢筋混凝土联肢剪力墙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3.1 计算和设计方法 | 第22页 |
1.3.2 试验研究 | 第22-24页 |
1.3.3 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24-25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5-28页 |
2 结构模型设计与建立 | 第28-48页 |
2.1 原型结构与联肢剪力墙设计 | 第28-31页 |
2.2 联肢剪力墙模型化 | 第31-44页 |
2.2.1 材料本构的模型化 | 第31-39页 |
2.2.2 构件的模型化 | 第39-41页 |
2.2.3 模态分析对比 | 第41-44页 |
2.3 程序对比试验验证 | 第44-47页 |
2.3.1 试验概况 | 第44-45页 |
2.3.2 试件建模 | 第45-46页 |
2.3.3 滞回曲线对比 | 第46-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3 静力推覆分析 | 第48-58页 |
3.1 静力推覆分析概述 | 第48-49页 |
3.2 刚性隔板与轴力释放分析 | 第49-51页 |
3.3 推覆曲线分析 | 第51-57页 |
3.3.1 极限承载力 | 第52页 |
3.3.2 结构刚度 | 第52-54页 |
3.3.3 结构位移 | 第54-55页 |
3.3.4 楼层变形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58-74页 |
4.1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概述 | 第58页 |
4.2 地震动信息 | 第58-61页 |
4.2.1 地震动的选取 | 第58-60页 |
4.2.2 地震动的来源 | 第60-61页 |
4.2.3 地震动的标定 | 第61页 |
4.3 动力反应分析 | 第61-73页 |
4.3.1 顶点位移角 | 第61-63页 |
4.3.2 层间位移角 | 第63-67页 |
4.3.3 层剪力 | 第67-68页 |
4.3.4 构件弯矩 | 第68-70页 |
4.3.5 构件损伤 | 第70-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5 基于IDA方法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4-104页 |
5.1 增量动力时程分析 | 第74-83页 |
5.1.1 增量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 | 第74页 |
5.1.2 地震地面运动的选择 | 第74-77页 |
5.1.3 地震动强度和结构损伤指标的选取 | 第77页 |
5.1.4 增量动力时程曲线的绘制与统计 | 第77-83页 |
5.2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83-103页 |
5.2.1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 | 第83页 |
5.2.2 结构性能水平限值的确定 | 第83-84页 |
5.2.3 结构变形指标的关系 | 第84-90页 |
5.2.4 易损性曲线拟合与分析 | 第90-96页 |
5.2.5 结构不同设防水准下各性能水平的失效概率 | 第96-99页 |
5.2.6 结构不同设防水准下各性能水平的储备能力 | 第99-10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6 响应面分析 | 第104-120页 |
6.1 响应面法基本理论与应用 | 第104-105页 |
6.2 中心复合设计 | 第105-108页 |
6.3 响应面分析与性能评价 | 第108-118页 |
6.3.1 静力推覆响应面 | 第108-110页 |
6.3.2 动力时程响应面 | 第110-113页 |
6.3.3 结构地震易损性响应面 | 第113-117页 |
6.3.4 综合优化设计 | 第117-11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120-124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0-121页 |
7.2 本文创新要点 | 第121-122页 |
7.3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
附录 | 第132-139页 |
A 结构模型配筋信息 | 第132-136页 |
B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所用的地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及反应谱震动加速度时程及反应谱 | 第136-138页 |
C 增量动力分析所用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 | 第138-139页 |
D 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