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8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三)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方法 | 第11-12页 |
| (四) 文章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一、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3-19页 |
| (一)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 (二) 经济和环境的辨析 | 第16-19页 |
| 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 第19-26页 |
|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19页 |
| (二)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9-21页 |
| (三) 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 | 第21-26页 |
|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 第26-39页 |
| (一)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 第26-29页 |
| (二)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 第29-31页 |
| (三) 辽宁沿海经济带环境综合发展水平 | 第31-33页 |
| (四)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度 | 第33-35页 |
| (五)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 | 第35-39页 |
| 四、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 第39-43页 |
| (一) 树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 第39页 |
| (二) 加强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的综合决策 | 第39-40页 |
| (三) 加快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 第40页 |
| (四) 成立区域经济组织,推动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40-41页 |
| (五) 努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行绿色清洁生产 | 第41-42页 |
| (六) 加强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资力度,实现投资渠道的多元化 | 第42页 |
| (七) 促进环保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 第42-43页 |
| 五、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附录 | 第47-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