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新闻写作论文

在新闻与文学之间:“非虚构”写作现象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2-20页
    一、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6-18页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8-20页
第一章 作为文学创新的“非虚构”写作第20-30页
    第一节 “非虚构”写作的内涵第20-22页
        一、“非虚构”的历史梳理第20-21页
        二、“非虚构”的各家之言第21-22页
    第二节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兴起第22-27页
        一、“非虚构”与报告文学第23-24页
        二、“非虚构”产生的原因第24-27页
    第三节 “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意义第27-30页
        一、探索新型文学写作的模式第27-28页
        二、重塑当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第28页
        三、作家心灵叩问时代的行动第28-30页
第二章 “非虚构”写作的基本特征第30-37页
    第一节 “非虚构”写作的题材选择第30-32页
        一、平民化视角第30-31页
        二、亚文化特性第31-32页
    第二节 “非虚构”写作的叙事特点第32-33页
    第三节 “非虚构”写作的文体特征第33-35页
        一、在场性视点第33-34页
        二、最大化细节第34-35页
    第四节 “非虚构”写作的语言风格第35-37页
第三章 “非虚构”写作对新闻生产的影响第37-46页
    第一节 “非虚构”写作与新新闻主义报道第37-40页
        一、新新闻主义概述第37-39页
        二、“非虚构”写作与新新闻主义:文学与新闻的融合第39-40页
    第二节 “非虚构”写作的新闻特征表现形态第40-43页
        一、凸现了新闻真实原则第40-41页
        二、旁观者视角观照全局第41页
        三、充分记录人物的对话第41-42页
        四、口述实录文体的运用第42-43页
    第三节 “非虚构”写作对新闻报道的意义第43-46页
        一、打破了新闻报道的模式第43-44页
        二、丰富了新闻的写作技巧第44页
        三、夯实了新闻的采访作风第44-46页
第四章 “非虚构”热潮下的“新闻文学化”现象第46-55页
    第一节 “新闻文学化”与狭义“新闻文学”第46-48页
    第二节 “新闻文学化”热潮的由来第48-50页
        一、传者角度:从事实的选择到审美艺术的呈现第48-49页
        二、受众角度:新闻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双重体验第49-50页
    第三节 “新闻文学化”是“踏上正路”还是“误入歧途”第50-55页
        一、“新闻文学化”的两种观点第50-52页
        二、“新闻文学化”现象的启示第52-55页
第五章 “非虚构”写作热潮的冷思考第55-61页
    第一节 “非虚构”写作的文体边界第55-56页
    第二节 “非虚构”写作的审美性隐忧第56-57页
    第三节 “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学反思第57-61页
        一、主体体验的局限性第57-58页
        二、奇观化的过度展示第58-59页
        三、思维的类型化和痛苦的泛化第59-61页
结语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南卫视新闻节目转型研究
下一篇:基于位置服务的智能人流主动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