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弧菌病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1.1 溶藻弧菌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1.2 副溶血弧菌病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 刺激隐核虫病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概述 | 第12-13页 |
1.2.2 刺激隐核虫的发现、命名分类及特征 | 第13页 |
1.2.3 刺激隐核虫感染症状和“刺激隐核虫病”的流行情况 | 第13-14页 |
1.3 天然免疫与细胞因子 | 第14-16页 |
1.3.1 天然免疫应答与炎症 | 第14页 |
1.3.2 细胞因子 | 第14-16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2章 MIF在青石斑鱼溶藻弧菌病、副溶血弧菌病中的组织分布 | 第17-30页 |
2.1 材料 | 第17-19页 |
2.1.1 试验用菌和试验用鱼 | 第17页 |
2.1.2 样品采集 | 第17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7-18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2.1.5 定量引物 | 第18-19页 |
2.2 方法 | 第19-23页 |
2.2.1 克隆MIF基因 | 第19-22页 |
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2页 |
2.2.3 测序分析和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2.3 结果 | 第23-28页 |
2.3.1 溶藻弧菌病和副溶血弧菌病青石斑鱼的症状 | 第23页 |
2.3.2 青石斑鱼各个组织总RNA提取的结果 | 第23-24页 |
2.3.3 扩增β-actin基因检测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 | 第24-25页 |
2.3.4 青石斑鱼MIF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分析 | 第25-27页 |
2.3.5 MIF基因表达特征 | 第27-28页 |
2.4 讨论 | 第28-30页 |
2.4.1 MIF在溶藻弧菌病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 第28页 |
2.4.2 MIF在副溶血弧菌病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 第28-30页 |
第3章 MIF在大黄鱼溶藻弧病和刺激隐核虫病组织中的表达 | 第30-43页 |
3.1 MIF在大黄鱼溶藻弧菌病组织中的表达 | 第30-37页 |
3.1.1 材料 | 第30-31页 |
3.1.2 方法 | 第31-32页 |
3.1.3 结果 | 第32-36页 |
3.1.4 讨论 | 第36-37页 |
3.2 MIF在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组织中的表达 | 第37-43页 |
3.2.1 材料 | 第37页 |
3.2.2 方法 | 第37页 |
3.2.3 结果 | 第37-41页 |
3.2.4 讨论 | 第41-43页 |
第4章 溶藻弧菌病、副溶血弧菌病、刺激隐核虫病鱼不同组织中MIF与TNF-α、IL-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 第43-57页 |
4.1 石斑鱼溶藻弧菌病不同组织中MIF与TNF-α、IL-1表达相关性研究 | 第43-47页 |
4.1.1 材料 | 第43-44页 |
4.1.2 方法 | 第44-45页 |
4.1.3 结果 | 第45-46页 |
4.1.4 讨论 | 第46-47页 |
4.2 石斑鱼副溶血弧菌病不同组织中MIF与TNF-α、IL-1表达相关性研究 | 第47-50页 |
4.2.1 材料 | 第47页 |
4.2.2 方法 | 第47-48页 |
4.2.3 结果 | 第48-49页 |
4.2.4 讨论 | 第49-50页 |
4.3 大黄鱼溶藻弧菌病不同组织中MIF与TNF-α、IL-1表达相关性研究 | 第50-53页 |
4.3.1 材料 | 第50页 |
4.3.2 方法 | 第50-51页 |
4.3.3 结果 | 第51-52页 |
4.3.4 讨论 | 第52-53页 |
4.4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不同组织中MIF与TNF-α、IL-1表达相关性研究 | 第53-57页 |
4.4.1 材料 | 第53页 |
4.4.2 方法 | 第53-54页 |
4.4.3 结果 | 第54-55页 |
4.4.4 讨论 | 第55-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