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鱼病学论文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对鱼炎症疾病作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前言第10-17页
    1.1 弧菌病的研究进展第10-12页
        1.1.1 溶藻弧菌研究进展第10-11页
        1.1.2 副溶血弧菌病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 刺激隐核虫病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1 概述第12-13页
        1.2.2 刺激隐核虫的发现、命名分类及特征第13页
        1.2.3 刺激隐核虫感染症状和“刺激隐核虫病”的流行情况第13-14页
    1.3 天然免疫与细胞因子第14-16页
        1.3.1 天然免疫应答与炎症第14页
        1.3.2 细胞因子第14-16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第2章 MIF在青石斑鱼溶藻弧菌病、副溶血弧菌病中的组织分布第17-30页
    2.1 材料第17-19页
        2.1.1 试验用菌和试验用鱼第17页
        2.1.2 样品采集第17页
        2.1.3 主要实验仪器第17-18页
        2.1.4 主要试剂第18页
        2.1.5 定量引物第18-19页
    2.2 方法第19-23页
        2.2.1 克隆MIF基因第19-22页
        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22页
        2.2.3 测序分析和数据处理第22-23页
    2.3 结果第23-28页
        2.3.1 溶藻弧菌病和副溶血弧菌病青石斑鱼的症状第23页
        2.3.2 青石斑鱼各个组织总RNA提取的结果第23-24页
        2.3.3 扩增β-actin基因检测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第24-25页
        2.3.4 青石斑鱼MIF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分析第25-27页
        2.3.5 MIF基因表达特征第27-28页
    2.4 讨论第28-30页
        2.4.1 MIF在溶藻弧菌病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第28页
        2.4.2 MIF在副溶血弧菌病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第28-30页
第3章 MIF在大黄鱼溶藻弧病和刺激隐核虫病组织中的表达第30-43页
    3.1 MIF在大黄鱼溶藻弧菌病组织中的表达第30-37页
        3.1.1 材料第30-31页
        3.1.2 方法第31-32页
        3.1.3 结果第32-36页
        3.1.4 讨论第36-37页
    3.2 MIF在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组织中的表达第37-43页
        3.2.1 材料第37页
        3.2.2 方法第37页
        3.2.3 结果第37-41页
        3.2.4 讨论第41-43页
第4章 溶藻弧菌病、副溶血弧菌病、刺激隐核虫病鱼不同组织中MIF与TNF-α、IL-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第43-57页
    4.1 石斑鱼溶藻弧菌病不同组织中MIF与TNF-α、IL-1表达相关性研究第43-47页
        4.1.1 材料第43-44页
        4.1.2 方法第44-45页
        4.1.3 结果第45-46页
        4.1.4 讨论第46-47页
    4.2 石斑鱼副溶血弧菌病不同组织中MIF与TNF-α、IL-1表达相关性研究第47-50页
        4.2.1 材料第47页
        4.2.2 方法第47-48页
        4.2.3 结果第48-49页
        4.2.4 讨论第49-50页
    4.3 大黄鱼溶藻弧菌病不同组织中MIF与TNF-α、IL-1表达相关性研究第50-53页
        4.3.1 材料第50页
        4.3.2 方法第50-51页
        4.3.3 结果第51-52页
        4.3.4 讨论第52-53页
    4.4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不同组织中MIF与TNF-α、IL-1表达相关性研究第53-57页
        4.4.1 材料第53页
        4.4.2 方法第53-54页
        4.4.3 结果第54-55页
        4.4.4 讨论第55-57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5.1 结论第57-58页
    5.2 展望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8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杂色鲍维甲酸X受体转录激活系统的构建与配体筛选
下一篇:杂色鲍变态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TH信号通路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