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平面靶标的大视场摄像机标定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摄像机标定方法 | 第9-10页 |
1.2.2 大视场摄像机标定方法 | 第10-1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2章 大视场摄像机标定方法的实验验证系统构建 | 第13-25页 |
2.1 概述 | 第13页 |
2.2 硬件实验平台构建 | 第13-15页 |
2.3 软件实验平台构建 | 第15-18页 |
2.4 标定靶标设计 | 第18-24页 |
2.4.1 靶标类型选择 | 第19-21页 |
2.4.2 标记点类型选择 | 第21-22页 |
2.4.3 标定点个数设定 | 第22页 |
2.4.4 靶标定位设计 | 第22-23页 |
2.4.5 标定点排序设计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基于VLPT的大视场摄像机标定方法 | 第25-53页 |
3.1 概述 | 第25-26页 |
3.2 摄像机模型 | 第26-28页 |
3.2.1 针孔成像模型 | 第26-27页 |
3.2.2 畸变模型 | 第27-28页 |
3.3 VLPT构造模型 | 第28-32页 |
3.3.1 模型的设计思想 | 第28-29页 |
3.3.2 虚拟点的计算方法 | 第29-31页 |
3.3.3 VLPT的形成 | 第31-32页 |
3.4 基于VLPT的大视场摄像机标定 | 第32-44页 |
3.4.1 标定图像采集 | 第33-34页 |
3.4.2 标记点圆心定位 | 第34-37页 |
3.4.3 标定点排序 | 第37-41页 |
3.4.4 VLPT构造 | 第41-42页 |
3.4.5 摄像机参数计算 | 第42-43页 |
3.4.6 标定参数优化 | 第43-44页 |
3.5 对比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4-49页 |
3.5.1 仿真实验 | 第44-46页 |
3.5.2 真实实验 | 第46-49页 |
3.6 应用实例 | 第49-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影响VLPT摄像机标定方法精度的因素分析 | 第53-68页 |
4.1 概述 | 第53-54页 |
4.2 标记点定位精度对标定精度的影响 | 第54-62页 |
4.2.1 理论分析 | 第54-57页 |
4.2.2 实验及结果 | 第57-62页 |
4.3 子靶标摆放位置对标定精度的影响 | 第62-64页 |
4.4 子靶标大小对标定精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4.5 标定图像对的数目对标定精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68-69页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