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县“十三五”期间高压电网规划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电网规划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1 电力负荷预测方法 | 第11-12页 |
| 1.2.2 电网规划模型 | 第12-15页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15-16页 |
| 第2章 电网现状及分析 | 第16-26页 |
| 2.1 A县电源现状 | 第16-17页 |
| 2.2 电网现状 | 第17-20页 |
| 2.2.1 电网概况 | 第17页 |
| 2.2.2 110k V及以上电网现状 | 第17-18页 |
| 2.2.3 电网结构现状分析 | 第18-20页 |
| 2.2.4 潮流分析 | 第20页 |
| 2.3 电网负荷特性 | 第20-25页 |
| 2.3.1 年负荷特性 | 第20-23页 |
| 2.3.2 日负荷特性 | 第23-24页 |
| 2.3.3 负荷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A县“十三五”期间电力负荷预测 | 第26-37页 |
| 3.1 电力负荷预测的思路与方法 | 第26-29页 |
| 3.1.1 基本思路 | 第26页 |
| 3.1.2 预测方法 | 第26-28页 |
| 3.1.3 基准年和预测水平年 | 第28-29页 |
| 3.1.4 预测步骤 | 第29页 |
| 3.2 电量预测结果 | 第29-32页 |
| 3.2.1 地区总电量 | 第29-30页 |
| 3.2.2 分区电量 | 第30-31页 |
| 3.2.3 最大负荷预测 | 第31-32页 |
| 3.3 电力电量平衡 | 第32-36页 |
| 3.3.1 电力平衡原则 | 第32页 |
| 3.3.2 电力平衡结果及分析 | 第32-33页 |
| 3.3.3 无功负荷及无功平衡原则 | 第33-3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变电容量平衡及变电站布点 | 第37-45页 |
| 4.1 变电容量平衡原则及配置模式 | 第37-38页 |
| 4.1.1 变电容量平衡原则和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 4.1.2 变电容量配置模式 | 第38页 |
| 4.2 变电容量需求 | 第38-41页 |
| 4.2.1 220KV变电容量需求 | 第38-40页 |
| 4.2.2 110KV变电容量需求 | 第40-41页 |
| 4.3 变电站布点规划 | 第41-44页 |
| 4.3.1 变电站布点技术要求 | 第41-42页 |
| 4.3.2 220k V变电站布点规划 | 第42页 |
| 4.3.3 110k V变电站布点规划 | 第42-43页 |
| 4.3.4 推荐方案各电压等级变电站建设时序 | 第43-4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A县“十三五”主电网方案规划及投资估算 | 第45-57页 |
| 5.1 规划设计原则 | 第45页 |
| 5.2 主电网规划 | 第45-50页 |
| 5.2.1 2015 年~2016 年方案设想 | 第45-47页 |
| 5.2.2 2017 年~2018 年方案设想 | 第47-49页 |
| 5.2.3 2019 年~2020 年方案设想 | 第49-50页 |
| 5.3 潮流计算 | 第50-55页 |
| 5.4 投资估算 | 第55-5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6章 A县“十三五”智能电网专项规划 | 第57-67页 |
| 6.1 智能电网的提出 | 第57页 |
| 6.2 配电自动化规划 | 第57-61页 |
| 6.3 电动汽车充电站专项规划 | 第61-63页 |
| 6.4 智能用电小区规划 | 第63-66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70页 |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 第67-68页 |
| 7.2 建议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