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32页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8页 |
(一)国内(包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地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综述 | 第15-26页 |
(二)国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综述 | 第26-28页 |
三、论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8-2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9页 |
四、论题研究创新点 | 第29-32页 |
第一章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教育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 第32-48页 |
一、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论述 | 第32-36页 |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 第32页 |
(二)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理论三个层次的论述 | 第32-34页 |
(三)意识形态其他相关概念 | 第34-36页 |
二、意识形态教育 | 第36-37页 |
(一)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 | 第36页 |
(二)意识形态教育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 第36-37页 |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 第37-48页 |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 | 第37-45页 |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 | 第45-48页 |
第二章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48-84页 |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总体现状 | 第48-52页 |
(一)党和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 第48-49页 |
(二)高校意识形态现状及取得的实践成果 | 第49-52页 |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52-84页 |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外部问题 | 第54-70页 |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部问题 | 第70-84页 |
第三章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产生原因 | 第84-104页 |
一、非公有经济致使部分毕业生价值倾向偏离、社会思潮乱象丛生 | 第86-89页 |
(一)非公有经济致使社会个体价值评价标准各异 | 第86-88页 |
(二)思想意识多元化给多种社会思潮提供了可乘之机 | 第88-89页 |
二、网络主导权缺失、媒体管控不足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成效 | 第89-92页 |
(一)网络主导权缺失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成效 | 第89-90页 |
(二)中国对大众媒体的管控存在一定的不足 | 第90-92页 |
三、高校主体管理体制机制、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队伍建设原因 | 第92-99页 |
(一)高校未尽领导主体责任 | 第92-93页 |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方式固化、创新不足 | 第93-94页 |
(三)高校对教师队伍的招聘、考核和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94-96页 |
(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部门尚未形成真正的合力 | 第96页 |
(五)高校在舆情研判、网络宣传和抵御渗透上机制不健全 | 第96-97页 |
(六)个别高校对西方“和平演变”重视程度不够 | 第97-99页 |
四、西方和“和平演变”的手段、方式灵活多变 | 第99-104页 |
第四章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原则 | 第104-112页 |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04-109页 |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第104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第104-109页 |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109-112页 |
(一)坚持党管宣传、强化责任原则 | 第109页 |
(二)坚持标本兼治、重在建设原则 | 第109-110页 |
(三)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原则 | 第110-111页 |
(四)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原则 | 第111-112页 |
第五章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途径优化建构 | 第112-152页 |
一、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外部环境 | 第116-129页 |
(一)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确利益价值观 | 第117-120页 |
(二)防范各种社会思潮的思想意识侵蚀 | 第120-124页 |
(三)加强大众媒体监管、改善互联网传播载体和方式、使之发挥正能量 | 第124-127页 |
(四)防范西方所谓“非政府组织”、西方宗教意识形态渗透 | 第127-129页 |
二、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机制 | 第129-138页 |
(一)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主体责任 | 第129-132页 |
(二)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 第132-133页 |
(三)发挥第一课堂和校园网络的积极作用 | 第133-134页 |
(四)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研判和处理水平 | 第134-135页 |
(五)防范西方“和平演变”阴谋 | 第135-138页 |
三、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载体和方式 | 第138-145页 |
(一)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 第138-141页 |
(二)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和方式 | 第141-145页 |
四、加强和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 | 第145-152页 |
(一)严格高校教师招聘、考核、任用和继续教育 | 第145-147页 |
(二)定期加强高校教师政治素养培训 | 第147-148页 |
(三)建立有效调动队伍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励政策 | 第148-149页 |
(四)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 第149-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0页 |
致谢 | 第160-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