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1 水资源与水环境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1.1.2 农村地区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1.3 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措施 | 第14-15页 |
1.1.4 农村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 第15-16页 |
1.2 超滤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2.1 超滤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1.2.2 超滤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3 超滤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 第18-19页 |
1.3 超滤膜污染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1 主要膜污染物质 | 第19页 |
1.3.2 主要膜污染机理 | 第19-21页 |
1.3.3 超滤膜污染的防控 | 第21页 |
1.4 预处理工艺的研究动态 | 第21-23页 |
1.4.1 膜前混凝预处理 | 第21-22页 |
1.4.2 膜前吸附预处理 | 第22-23页 |
1.4.3 膜前氧化预处理 | 第23页 |
1.4.4 膜前生物预处理 | 第23页 |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2.1 试验水质 | 第25页 |
2.2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图 | 第25-28页 |
2.2.1 曝气生物滤池 | 第25-27页 |
2.2.2 超滤设备 | 第27-28页 |
2.3 分析方法及仪器 | 第28-31页 |
2.4 试验方案 | 第31-32页 |
2.4.1 曝气生物滤池优化试验 | 第31页 |
2.4.2 内压式超滤设备优化试验 | 第31页 |
2.4.3 BAF+UF组合工艺与直接超滤工艺对比试验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曝气生物滤池的优化试验 | 第32-44页 |
3.1 曝气生物滤池的挂膜启动 | 第32页 |
3.2 水力负荷对滤池除污能力的影响 | 第32-37页 |
3.2.1 对浊度去除效果 | 第32-33页 |
3.2.2 对CODMn去除效果 | 第33-34页 |
3.2.3 对氨氮去除效果 | 第34-36页 |
3.2.4 对DOC的去除效能研究 | 第36-37页 |
3.3 填料高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 气水比的改变对BAF性能的影响 | 第38-41页 |
3.4.1 对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2 对CODM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0页 |
3.4.3 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 曝气生物滤池的反冲洗 | 第41-43页 |
3.5.1 反冲洗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3.5.2 反洗方式的确定 | 第42页 |
3.5.3 反洗周期的确定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内压式超滤系统运行参数优化 | 第44-56页 |
4.1 错流间隔的变化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44-49页 |
4.1.1 对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4.1.2 对CODMn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4.1.3 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6-48页 |
4.1.4 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 不同过滤水头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49-53页 |
4.2.1 对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0页 |
4.2.2 CODMN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3 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4 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 病原性微生物的去除效果 | 第53-54页 |
4.4 超滤膜的反冲洗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BAF-UF组合工艺的净水效能与膜污染研究 | 第56-69页 |
5.1 对浊度和病原性微生物的去除效果 | 第56页 |
5.2 对CODMn的去除效果 | 第56-57页 |
5.3 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57-59页 |
5.4 对DOC的去除效果 | 第59页 |
5.5 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59-61页 |
5.6 膜污染物识别分析 | 第61-65页 |
5.7 膜污染模型拟合分析 | 第65-6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