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6 文章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关系 | 第12-22页 |
2.1 引言 | 第12页 |
2.2 维吾尔语 | 第12页 |
2.3 乌兹别克语 | 第12-13页 |
2.4 对比分析 | 第13-21页 |
2.4.1 字母对比分析 | 第13-14页 |
2.4.2 音节结构对比分析 | 第14-16页 |
2.4.3 单词结构对比分析 | 第16-20页 |
2.4.4 句子结构对比分析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构建规则和词典的研究 | 第22-28页 |
3.1 构建语料库前期工作 | 第22-23页 |
3.1.1 维、乌语校对 | 第22页 |
3.1.2 维、乌语句子边界识别 | 第22-23页 |
3.2 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语规则库建立 | 第23-24页 |
3.3 使用平台建立对齐语料库 | 第24-27页 |
3.3.1 平台结构 | 第24-25页 |
3.3.2 数据库设计 | 第25页 |
3.3.3 平台设计与实现 | 第25-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基于最大熵的歧义字母识别策略 | 第28-43页 |
4.1 最大熵简介 | 第28-30页 |
4.1.1 最大熵模型的原理 | 第28页 |
4.1.2 特征表示和选择 | 第28-29页 |
4.1.3 参数估计 | 第29-30页 |
4.2 基于最大熵的歧义字母识别研究 | 第30-42页 |
4.2.1 歧义字母研究 | 第30-32页 |
4.2.2 最大熵识别歧义字母 | 第32-38页 |
4.2.3 识别结果及分析 | 第38-42页 |
4.2.4 总结 | 第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基于多种策略的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机器翻译 | 第43-54页 |
5.1 系统构架 | 第43页 |
5.2 多种策略的机器翻译 | 第43-50页 |
5.2.1 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方法 | 第43-45页 |
5.2.2 基于规则和最大熵结合的机器翻译 | 第45-46页 |
5.2.3 基于词典和规则结合的机器翻译 | 第46-48页 |
5.2.4 基于多种策略的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机器翻译 | 第48-50页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0-53页 |
5.3.1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5.3.2 实验语料 | 第50-51页 |
5.3.3 按规则翻译实验 | 第51页 |
5.3.4 按规则和最大熵结合的翻译实验 | 第51页 |
5.3.5 按词典与规则结合的翻译实验 | 第51-52页 |
5.3.6 按多种策略的翻译实验 | 第52页 |
5.3.7 实验分析 | 第52-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登记的软著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