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红山铁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2 研究概况及以往地质工作 | 第9-10页 |
| 1.2.1 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 1.2.2 以往地质工作 | 第10页 |
| 1.3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 第10-12页 |
| 1.3.1 交通位置 | 第10-11页 |
| 1.3.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1-12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1.5 实物工作量 | 第13-14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16页 |
| 2.1 区域地层 | 第14页 |
| 2.2 构造 | 第14-15页 |
| 2.3 岩浆岩 | 第15-16页 |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6-28页 |
| 3.1 地层 | 第17-19页 |
| 3.2 岩浆岩 | 第19页 |
| 3.3 构造 | 第19页 |
| 3.4 矿体特征 | 第19-22页 |
| 3.5 矿石特征 | 第22-25页 |
| 3.6 成矿阶段 | 第25-26页 |
| 3.7 围岩蚀变 | 第26-28页 |
| 第4章 成岩时代 | 第28-37页 |
| 4.1 锆石微量元素 | 第28-30页 |
| 4.2 锆石年龄 | 第30-36页 |
| 4.2.1 样品描述 | 第30-32页 |
| 4.2.2 分析结果 | 第32-36页 |
| 4.3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5章 成矿时代 | 第37-41页 |
| 5.1 样品描述 | 第38-39页 |
| 5.2 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 5.3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6章 矿床地球化学 | 第41-52页 |
| 6.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1-44页 |
| 6.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4-51页 |
| 6.2.1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4-45页 |
| 6.2.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5-51页 |
| 6.3 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 | 第51-52页 |
| 第7章 成矿模式探讨 | 第52-57页 |
| 7.1 成矿物质来源及流体演化机理 | 第52-53页 |
| 7.1.1 成矿物质来源 | 第52页 |
| 7.1.2 流体演化机理 | 第52-53页 |
| 7.2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 第53-54页 |
| 7.2.1 控矿因素 | 第53页 |
| 7.2.2 找矿标志 | 第53-54页 |
| 7.3 成矿模式探讨 | 第54-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