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意义和目的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框架内容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1页 |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11-13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1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概念和基本理论综述 | 第13-17页 |
2.1 有关概念 | 第13-14页 |
2.1.1 资源型枯竭型城市的界定 | 第13页 |
2.1.2“经济转型”及“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 第13-14页 |
2.2 基本理论 | 第14-17页 |
2.2.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4-15页 |
2.2.2 产业转型理论 | 第15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17页 |
第三章 我国及甘肃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情况 | 第17-26页 |
3.1 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3.1.1 国家政策支持情况 | 第17-19页 |
3.1.2 转型情况 | 第19-20页 |
3.2 甘肃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情况 | 第20-26页 |
3.2.1 白银市转型情况 | 第20-22页 |
3.2.2 玉门市转型情况 | 第22-26页 |
第四章 兰州市红古区经济转型效果分析 | 第26-41页 |
4.1 兰州市红古区经济发展分析 | 第26-31页 |
4.1.1 红古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 第26页 |
4.1.2 红古区经济发展情况 | 第26-29页 |
4.1.3 红古区产业结构情况 | 第29-31页 |
4.1.4 红古区经济转型概况 | 第31页 |
4.2 红古区经济转型的政策实施 | 第31-33页 |
4.2.1 红古区经济转型的相关政策和机遇 | 第31-32页 |
4.2.2 红古区经济转型的重点领域 | 第32-33页 |
4.3 红古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效果研究 | 第33-41页 |
4.3.1 评价体系的构建和选取 | 第33页 |
4.3.2 红古区经济转型效果评价 | 第33-41页 |
第五章 加快红古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对策建议 | 第41-47页 |
5.1 转型措施建议 | 第41-44页 |
5.1.1 着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 第41-42页 |
5.1.2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 第42页 |
5.1.3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第42-43页 |
5.1.4 焕发经济转型新活力 | 第43页 |
5.1.5 服务民生领域发展 | 第43-44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4-47页 |
5.2.1 加大资源枯竭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力度 | 第44-45页 |
5.2.2 强化规划和项目支持力度 | 第45页 |
5.2.3 给予异地开发煤炭资源和差别化发展优势产业的政策 | 第45页 |
5.2.4 支持独立工矿区参照享受国家级贫困县政策 | 第45-46页 |
5.2.5 支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 第46页 |
5.2.6 支持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做强做大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