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第一章 “怨骚”与“怨骚精神” | 第15-25页 |
1.1“怨骚”及其“怨骚精神”内涵 | 第15-16页 |
1.2 唐及其以前怨骚精神主体特征及其历史流变 | 第16-25页 |
1.2.1 先秦屈原的怨骚精神主体特征——执着 | 第16-19页 |
1.2.2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怨骚精神主体特征——执着中的徘徊 | 第19-21页 |
1.2.3 唐时怨骚精神主体特征——执着、徘徊、超越 | 第21-25页 |
第二章 永州、回京途中、柳州——柳宗元诗歌中的“诗情” | 第25-41页 |
2.1 投寄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怨骚情(永州时期) | 第25-32页 |
2.1.1 表现方式之一——山水诗歌中的被抛弃的怨骚情 | 第25-27页 |
2.1.2 表现方式之二——佛禅诗歌和咏物、咏史诗歌中被拘囚的怨骚情 | 第27-31页 |
2.1.3 表现方式之三——田园、种植、寄赠诗歌中的生命荒废的怨骚情 | 第31-32页 |
2.2 翰林寂寞谁为主,鸣凤应须早上天——亦喜亦忧情(回京时期) | 第32-35页 |
2.2.1 无限居人送独醒——(物质家园存在的亦喜之情)(公元年正月) | 第32-34页 |
2.2.2 四千里外北归人和无由得见东周——(精神家园灭亡的亦忧之情)(公元815年 2、3 月) | 第34-35页 |
2.3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恬淡情(柳州时期) | 第35-41页 |
2.3.1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迷茫性) | 第35-38页 |
2.3.2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奋发性) | 第38-41页 |
第三章 柳宗元诗歌中诗情生成因素以及精神对后世现实的意义 | 第41-45页 |
3.1 柳宗元诗歌中诗情生成因素 | 第41-43页 |
3.1.1“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的人生理想 | 第41-42页 |
3.1.2 马斯洛需求理论下的人格精神 | 第42-43页 |
3.2 后世对柳宗元诗歌中评价及其诗情精神对现实意义 | 第43-45页 |
3.2.1 后世对柳宗元诗歌评价 | 第43-44页 |
3.2.2 柳宗元诗歌中的诗情精神现实意义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一 | 第49-52页 |
附录二 | 第52-53页 |
附录三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