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5-21页 |
第一章 基于乳化剂配比变化的乳膏微观结构与物理稳定性关联性研究 | 第21-37页 |
1.仪器与试样 | 第21页 |
2.基于乳化剂复配比例变化乳膏的制备 | 第21-22页 |
3.乳膏微观结构表征 | 第22-26页 |
3.1 乳膏显微结构观察 | 第22-23页 |
3.2 乳膏内部水分分布的表征 | 第23-24页 |
3.3 乳膏结构强度测量 | 第24-26页 |
4.乳膏保湿性能研究 | 第26-28页 |
5.乳膏稳定性定量表征 | 第28-32页 |
5.1 热重定量分析技术 | 第28-31页 |
5.2 近红外定量稳定性分析技术 | 第31-32页 |
6.乳膏微观结构与物理稳定性关联性分析 | 第32-35页 |
7.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二章 脂肪醇复配比例对乳膏微观结构及物理稳定性影响 | 第37-46页 |
1.仪器与试药 | 第37-38页 |
2.供试乳膏的制备 | 第38页 |
3.乳膏微观结构表征 | 第38-43页 |
3.1 乳膏显微观察 | 第38-39页 |
3.2 乳膏热重分析 | 第39页 |
3.3 电导测量 | 第39-40页 |
3.4 屈服值测量 | 第40页 |
3.5 黏弹性测量 | 第40-42页 |
3.6 乳膏保湿性能研究 | 第42-43页 |
4.乳膏物理稳定性定量表征 | 第43-45页 |
4.1 热重分析技术 | 第43-44页 |
4.2 近红外稳定性分析技术 | 第44-45页 |
5.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被乳化油种类对乳膏微观结构及物理稳定性影响 | 第46-61页 |
1.仪器与材料 | 第46-47页 |
2.供试乳膏制备 | 第47页 |
3.油极性的评价 | 第47-48页 |
4.油的流变学评价 | 第48-49页 |
5.乳膏微观结构表征 | 第49-56页 |
5.1 乳膏显微观察 | 第49-51页 |
5.2 乳膏热重分析 | 第51-52页 |
5.3 屈服值测量 | 第52页 |
5.4 乳膏黏弹性测量 | 第52-54页 |
5.5 乳膏保湿性能研究 | 第54-56页 |
6.乳膏物理稳定性定量表征 | 第56-59页 |
6.1 热重分析技术 | 第56-58页 |
6.2 近红外稳定性分析技术 | 第58-59页 |
7.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中药提取物对乳膏微观结构及稳定性影响 | 第61-70页 |
1.仪器与试药 | 第61页 |
2.中药单体在乳膏中最大载药量的初步确定 | 第61-62页 |
3.药物乳膏载药量的确定与制备 | 第62页 |
4.乳膏微观结构表征 | 第62-66页 |
4.1 乳膏显微观察 | 第62-63页 |
4.2 乳膏水分分布 | 第63-64页 |
4.3 粘弹性 | 第64-66页 |
4.4 屈服值 | 第66页 |
5.乳膏加速物理稳定性定量表征 | 第66-68页 |
5.1 热重分析技术 | 第66-67页 |
5.2 近红外稳定性分析技术 | 第67-68页 |
6.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中药单体与乳膏基质相容性差异的原因探寻 | 第70-79页 |
1.仪器与试药 | 第70页 |
2.中药单体与乳膏基质相容性差异的原因探寻 | 第70-77页 |
2.1 中药单体理化性质 | 第70-72页 |
2.2 中药单体与基质辅料的相互作用 | 第72-74页 |
2.3 中药单体与乳膏基质辅料相容性研究 | 第74-75页 |
2.4 中药单体对油水界面的影响 | 第75-77页 |
3.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全文总结 | 第79-82页 |
1.结论 | 第79-80页 |
2.讨论 | 第80-81页 |
3.创新点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个人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