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亨县大寨村布依族丧葬仪式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6页 |
一、选题概述 | 第11-1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13页 |
(二)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一)国外对丧葬仪式的研究 | 第15-19页 |
(二)国内对丧葬仪式的研究 | 第19-21页 |
(三)布依族丧葬仪式研究概述 | 第21-24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难点 | 第24-2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三)研究难点 | 第25-26页 |
第一章 大寨布依族文化生境 | 第26-43页 |
一、大寨布依族的自然地理 | 第26-28页 |
二、大寨布依族的社会环境 | 第28-34页 |
(一)村落结构及姓氏构成 | 第28-29页 |
(二)大寨发展沿革 | 第29-30页 |
(三)大寨人民的生活日常 | 第30-34页 |
三、大寨布依族的精神环境 | 第34-43页 |
(一)节日习俗 | 第35-40页 |
(二)乡村仪式 | 第40-41页 |
(三)信仰体系建构 | 第41-43页 |
第二章 大寨布依族丧葬仪式考察 | 第43-52页 |
一、大寨布依族丧葬文化构成探讨 | 第43-44页 |
(一)丧葬文化结构型塑中的国家框定 | 第43-44页 |
(二)丧葬仪式地方性呈现 | 第44页 |
二、丧葬仪式实践主体与元素建构 | 第44-49页 |
(一)丧葬仪式的实践主体界定 | 第44-45页 |
(二)丧葬仪式元素形成 | 第45-49页 |
三、丧葬仪式场域生成与实践逻辑 | 第49-52页 |
(一)丧葬仪式场域生成 | 第49-50页 |
(二)丧葬仪式的实践逻辑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大寨布依族丧葬仪式过程 | 第52-92页 |
一、仪式前段 | 第52-64页 |
(一)入棺仪式 | 第52-62页 |
(二)“献夜饭”仪式 | 第62-64页 |
二、仪式中期 | 第64-88页 |
(一)“赶牛”仪式 | 第64-69页 |
(二)敬酒、送魂仪式 | 第69-71页 |
(三)堂祭仪式 | 第71-83页 |
(四)“送别”仪式 | 第83-88页 |
三、仪式后段 | 第88-92页 |
(一)“发丧”仪式 | 第88-90页 |
(二)“买山纳籍” | 第90-92页 |
第四章 丧葬仪式结构分析 | 第92-105页 |
一、丧葬仪式过程结构分析 | 第92-100页 |
(一)分类结构:多重组合与二元组合 | 第92-95页 |
(二)丧葬仪式的“分离——阈限——聚合” | 第95-100页 |
二、丧葬仪式过程中的反结构与交融 | 第100-102页 |
三、仪式元素与隐喻 | 第102-105页 |
(一)仪式中的元素表达 | 第103页 |
(二)仪式中的隐喻 | 第103-105页 |
第五章 丧葬仪式文化阐释 | 第105-118页 |
一、文字文本:布依族历史的叙述 | 第106-110页 |
(一)环境、生计方式及其变迁 | 第107-108页 |
(二)社会形态的发展轨迹 | 第108-110页 |
二、仪式本文:世界的认知 | 第110-115页 |
(一)时空的把握 | 第110-112页 |
(二)世界观的呈现 | 第112-114页 |
(三)仪式呈现出的民间信仰 | 第114-115页 |
三、孝道坚守:仪式的“送”与仪式中的“礼” | 第115-118页 |
第六章 丧葬仪式与社会结构的维系 | 第118-126页 |
一、神性统治的维稳:仪式场域中的权利运作 | 第118-120页 |
二、传统结构的维稳 | 第120-122页 |
(一)“遥远”的祖先:迁徙展演 | 第120页 |
(二)传统与现代的协同 | 第120-122页 |
三、现代社会下的传统延续 | 第122-126页 |
(一)“边缘”的实践逻辑 | 第122-123页 |
(二)传承的运行规则:基于丧葬仪式的探讨 | 第123-126页 |
结语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2-133页 |
附录一:调查笔记 | 第133-139页 |
附录二:相关图片 | 第139-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