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道教建筑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6-50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26-28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26-27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27-2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28-37页 |
1.2.1 国内道教建筑的研究现状 | 第28-33页 |
1.2.2 岭南道教建筑的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1.2.3 惠州道教建筑的研究现状 | 第34-37页 |
1.3 研究的范畴 | 第37-45页 |
1.3.1 时间范畴 | 第37-39页 |
1.3.2 区域范畴 | 第39-41页 |
1.3.3 对象范畴 | 第41-4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45-4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45-4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48-49页 |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49-50页 |
第二章 惠州道教建筑历史文化背景 | 第50-78页 |
2.1 东晋前惠州道教混沌期 | 第50-51页 |
2.2 东晋惠州道教萌芽期 | 第51-55页 |
2.2.1 葛洪归隐罗浮的三个原因 | 第52-53页 |
2.2.2 罗浮山道教建筑雏形 | 第53-54页 |
2.2.3 山中道教与民间信仰始融 | 第54-55页 |
2.3 唐、宋惠州道教的鼎盛 | 第55-61页 |
2.3.1 唐、宋罗浮山道人的活动 | 第55-56页 |
2.3.2 罗浮山道教的扩展 | 第56-58页 |
2.3.3 经济繁荣与民间信仰建筑的发展 | 第58-61页 |
2.4 明惠州道教的两极发展 | 第61-66页 |
2.4.1 罗浮山道教的持续发展 | 第61-62页 |
2.4.2 城、镇民间信仰的曲折发展 | 第62-64页 |
2.4.3 海上信仰与海防御城的民间信仰 | 第64-66页 |
2.5 清代惠州道教复苏期 | 第66-75页 |
2.5.1 罗浮山龙门祖庭的形成 | 第66-69页 |
2.5.2 罗浮道教城市分支与民间信仰交汇 | 第69-75页 |
2.6 民国的衰败与新中国的复苏 | 第75-7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三章 惠州道教建筑环境分析 | 第78-118页 |
3.1 惠州总体地形地貌 | 第78-80页 |
3.2 山地道教建筑的环境分析 | 第80-101页 |
3.2.1 昆仑、蓬莱、洞天 | 第80-82页 |
3.2.2 罗浮山道教建筑环境分析 | 第82-101页 |
3.3 蓬莱格局的滨水延续 | 第101-109页 |
3.3.1 湖滨蓬莱格局的延续 | 第102-105页 |
3.3.2 滨江民间信仰蓬莱格局的延续 | 第105-109页 |
3.4 其他滨水族群的道教建筑环境 | 第109-114页 |
3.4.1 防御性城廓中的庙观环境 | 第110-112页 |
3.4.2 商圩民间信仰建筑环境 | 第112-114页 |
3.4.3 宗族民间信仰建筑环境 | 第114页 |
3.5 道教建筑与植物 | 第114-116页 |
3.5.1 罗浮山道教的宫观植物 | 第114-116页 |
3.5.2 民间信仰的宫观植物 | 第11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四章 惠州道教建筑特征 | 第118-204页 |
4.1 惠州道教建筑制度的演变 | 第118-124页 |
4.1.1 道教建筑制度的演变 | 第118-121页 |
4.1.2 本章节常用的概念 | 第121-124页 |
4.2 罗浮山道教建筑及基本型的分析 | 第124-137页 |
4.2.1 冲虚观平面组成的分析 | 第125-131页 |
4.2.2 冲虚观立面造型的分析 | 第131-136页 |
4.2.3 空间组合的特征 | 第136-137页 |
4.3 基本型的延伸与变异 | 第137-156页 |
4.3.1 酥醪观案例分析 | 第137-144页 |
4.3.2 九天观案例分析 | 第144-146页 |
4.3.3 黄龙观案例分析 | 第146-152页 |
4.3.4 罗浮山道教建筑城市分支堂横式的演化 | 第152-156页 |
4.4 罗浮山道教建筑的共性 | 第156-169页 |
4.4.1 平面的共性特征 | 第156-160页 |
4.4.2 祭祖与祭神空间的共性 | 第160-167页 |
4.4.3 罗浮山宫观立面的广府共性 | 第167-168页 |
4.4.4 民间信仰的影响 | 第168-169页 |
4.5 民间信仰建筑的特征 | 第169-191页 |
4.5.1 民间信仰的祭祀单元中的正殿组合 | 第169-186页 |
4.5.2 外缘民间信仰建筑的影响 | 第186-191页 |
4.6 罗浮山道教与民间信仰建筑的差异 | 第191-201页 |
4.6.1 管理制度导致功能空间的差异 | 第191页 |
4.6.2 祭祀空间序列上的差异 | 第191-200页 |
4.6.3 民系文化的差异 | 第200-20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201-204页 |
第五章 惠州道教建筑装饰特征 | 第204-250页 |
5.1 营造特征 | 第204-216页 |
5.1.1 基础材料 | 第204-205页 |
5.1.2 多元民系工艺的汇流 | 第205-216页 |
5.1.3 装饰工艺的分布特点 | 第216页 |
5.2 多元的装饰艺术 | 第216-245页 |
5.2.1 屋顶做法与装饰 | 第217-231页 |
5.2.2 墙体构造与装饰 | 第231-236页 |
5.2.3 梁架结构形式与装饰 | 第236-242页 |
5.2.4 柱式做法与装饰 | 第242-244页 |
5.2.5 台基做法与装饰 | 第244-245页 |
5.3 装饰题材 | 第245-2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249-250页 |
结论 | 第250-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5-270页 |
附录 | 第270-28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86-287页 |
致谢 | 第287-288页 |
附件 | 第2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