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及价值 | 第10-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12页 |
三、研究的实践价值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一、信息的概念 | 第13页 |
二、信息及信息化的科学内涵 | 第13-14页 |
三、信息化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 第14-17页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思路、方法与目的 | 第17-18页 |
一、论文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论文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论文研究目的 | 第18页 |
第四节 结构安排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一、本文的分析模型 | 第18-19页 |
二、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制造业及其信息化相关理论述评 | 第21-34页 |
第一节 制造业相关理论综述 | 第21-27页 |
一、产业理论 | 第21-23页 |
二、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三、产业竞争力理论与区位理论 | 第24-26页 |
四、经济全球化理论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第27-34页 |
一、MRP/闭环 MRP/MRPⅡ | 第27-30页 |
二、ERP——企业资源计划 | 第30-31页 |
三、BPR——业务流程重组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全球制造业发展与我国制造业的定位 | 第34-56页 |
第一节 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第34-42页 |
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历史简述 | 第34-35页 |
二、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 第35-36页 |
三、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36-42页 |
第二节 中美日三国制造业比较分析 | 第42-49页 |
一、美、日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分析 | 第43-45页 |
二、中国与美、日制造业发展的比较 | 第45-49页 |
第三节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定位 | 第49-56页 |
一、全球制造中心的变迁分析 | 第49-50页 |
二、全球制造中心的形成及变迁的基本条件 | 第50-53页 |
三、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 第53-56页 |
第四章 信息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56-69页 |
第一节 信息化对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 第57-59页 |
一、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 | 第57-58页 |
二、由完全制造向网络化总装制造转化 | 第58页 |
三、本地制造向转移制造转化 | 第58页 |
四、由单纯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化 | 第58-59页 |
五、由封闭型技术研究向全球化合作研究转化 | 第59页 |
第二节 信息化对制造业管理变革的促进 | 第59-62页 |
一、信息化使管理模式发生转移 | 第59-60页 |
二、信息化改变企业架构 | 第60-61页 |
三、信息化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 | 第61-62页 |
四、信息化促进管理过程的完善 | 第62页 |
第三节 信息化是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 | 第62-64页 |
一、传统制造业信息化步伐加快 | 第62-63页 |
二、信息技术促进了研发活动的国际化 | 第63页 |
三、企业间的竞争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 第63-64页 |
第四节 利用AHP法确定信息化条件下制造业发展各影响因素权重 | 第64-69页 |
一、层次分析法(AHP法)简介 | 第64-65页 |
二、利用 AHP法确定信息化条件下制造业发展各影响因素权重 | 第65-69页 |
第五章 信息化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69-77页 |
第一节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 第69-73页 |
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3-77页 |
第六章 信息化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 第77-87页 |
一、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 第77-81页 |
二、促进制造业的科技创新 | 第81-82页 |
三、加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 第82-83页 |
四、发展主导性产业集群 | 第83-84页 |
五、发展面向制造业的服务产业 | 第84-85页 |
六、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 第85-8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