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 1.1 转座子与被子植物的进化 | 第10-11页 |
| 1.2 转座子的分类 | 第11-12页 |
| 1.3 LTR反转录转座子的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 1.4 基于计算机对LTR反转录转座子的注释 | 第18-22页 |
| 第二章 一个高效的LTR反转录转座子挖掘软件的开发 | 第22-37页 |
| 2.1 设计流程 | 第23-24页 |
| 2.2 方法创新 | 第24-27页 |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27-29页 |
| 2.4 应用举例 | 第29-36页 |
| 2.5 结论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复杂LTR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座机制研究 | 第37-48页 |
| 3.1 水稻基因组中的复杂LTR反转录转座子 | 第37-38页 |
| 3.2 核外重组模型 | 第38-40页 |
| 3.3 结论 | 第40-48页 |
| 第四章 杨树基因组中不同结构LTR反转录转座子的鉴定及其非自主元件的形成机制 | 第48-58页 |
| 4.1 杨树基因组中LTR反转录转座子家族的发现 | 第48-49页 |
| 4.2 LTR反转录转座子的结构特征 | 第49-50页 |
| 4.3 自主LTR反转录转座子家族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50-52页 |
| 4.4 杨树中LTR反转录转座子的进化历史 | 第52-53页 |
| 4.5 非自主元件的起源研究 | 第53-56页 |
| 4.6 方法 | 第56-57页 |
| 4.7 结论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73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