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木本论文

猴耳环种子特性及苗期生长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3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页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6-21页
        1.2.1 种子表型特征对萌发特性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第16-17页
        1.2.2 种子贮藏技术第17-18页
        1.2.3 国内外种源试验研究第18-19页
        1.2.4 国内外林木施肥研究第19-20页
        1.2.5 猴耳环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1 研究目标第21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猴耳环种子的形态及发芽特征变异研究第23-3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2.1.1 试验材料第23-24页
        2.1.2 研究方法第24页
        2.1.3 数据处理第24-2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5-29页
        2.2.1 不同基质猴耳环种子的发芽特征第25页
        2.2.2 不同种源间种子性状差异第25-26页
        2.2.3 同一种源不同家系间种子性状差异第26-27页
        2.2.4 不同种源之间发芽特征变异第27-28页
        2.2.5 猴耳环种子性状、发芽特征与地理因子相关分析第28-29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29-31页
第三章 猴耳环种子的低温敏感性研究第31-3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2-33页
        3.1.1 试验材料第32页
        3.1.2 研究方法第32页
        3.1.3 数据处理第32-3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3.2.1 猴耳环种子大小分级及其形态性状第33页
        3.2.2 不同温度下种子含水量和萌发的影响第33-36页
    3.3 讨论第36-37页
第四章 猴耳环苗期生长差异研究第37-4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4.1.1 试验材料第37-38页
        4.1.2 研究方法第38页
        4.1.3 数据处理第3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8-45页
        4.2.1 不同种源幼苗地径的生长第38-39页
        4.2.2 不同种源幼苗苗高的生长第39-40页
        4.2.3 幼苗地径、苗高差异第40-41页
        4.2.4 幼苗生物量差异第41-45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45-46页
第五章 施肥对猴耳环幼苗生长的影响第46-5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6-48页
        5.1.1 试验材料第46-47页
        5.1.2 试验方法第47-48页
        5.1.3 幼苗性状测定第48页
        5.1.4 数据分析第48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8-55页
        5.2.1 配比施肥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第48-49页
        5.2.2 配比施肥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第49-51页
        5.2.3 幼苗地径、苗高生长的方差分析第51-52页
        5.2.4 单一P施肥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第52-53页
        5.2.5 单一P施肥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第53-55页
        5.2.6 各部分生物量相关性分析第55页
    5.3 结论与讨论第55-57页
第六章 猴耳环幼苗化学计量学特征第57-63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57-58页
        6.1.1 试验材料第57页
        6.1.2 营养元素测定方法第57-58页
        6.1.3 数据处理第58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58-61页
        6.2.1 猴耳环幼苗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第58-59页
        6.2.2 猴耳环幼苗养分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59-60页
        6.2.3 猴耳环幼苗地上、地下营养元素分配格局第60页
        6.2.4 猴耳环幼苗与土壤化学计量之间的关系第60-61页
    6.3 结论与讨论第61-63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63-65页
    7.1 结论第63-64页
    7.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专利侵权防范对策研究--以磷酸铁锂电池专利案为例
下一篇:试论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