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爬坡路段交通特性分析 | 第16-23页 |
2.1 高速公路车型分类 | 第16-18页 |
2.2 爬坡路段车辆运行特性分析 | 第18-20页 |
2.2.1 小型车的运行特性 | 第19页 |
2.2.2 大型车的运行特性 | 第19-20页 |
2.3 爬坡路段车辆对交通流的影响 | 第20-22页 |
2.3.1 小型车对爬坡路段交通流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2 大型车对爬坡路段交通流的影响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爬坡路段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建立 | 第23-36页 |
3.1 爬坡车道设置条件及其设置效果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3.1.1 爬坡车道设置条件 | 第23-24页 |
3.1.2 爬坡车道设置效果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2 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概述 | 第25-29页 |
3.2.1 元胞自动机简介 | 第25-27页 |
3.2.2 一维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7-28页 |
3.2.3 多维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8-29页 |
3.3 爬坡路段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建立 | 第29-34页 |
3.3.1 单车道跟驰规则 | 第29-31页 |
3.3.2 多车道换道规则 | 第31-33页 |
3.3.3 车辆的到达与离去 | 第33-34页 |
3.3.4 爬坡路段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道路与交通条件对爬坡路段通行能力影响 | 第36-66页 |
4.1 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 第36-40页 |
4.1.1 通行能力 | 第36-39页 |
4.1.2 服务水平 | 第39-40页 |
4.2 仿真方案的确定及计算机模拟 | 第40-49页 |
4.2.1 仿真方案的确定 | 第40-43页 |
4.2.2 计算机模拟 | 第43-49页 |
4.3 道路条件对爬坡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49-57页 |
4.3.1 车道数对爬坡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49-52页 |
4.3.2 坡度对爬坡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52-55页 |
4.3.3 坡长对爬坡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 交通条件对爬坡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57-65页 |
4.4.1 交通量对爬坡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2 车速对爬坡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59-62页 |
4.4.3 大车混入率对爬坡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62-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爬坡车道设置效果分析 | 第66-85页 |
5.1 概述 | 第66-67页 |
5.1.1 爬坡车道设置效果分析目的 | 第66页 |
5.1.2 爬坡车道设置效果分析内容 | 第66-67页 |
5.2 爬坡车道设置后的仿真规则及方案 | 第67-68页 |
5.2.1 爬坡车道设置后的仿真规则 | 第67-68页 |
5.2.2 爬坡车道设置后的仿真方案 | 第68页 |
5.3 爬坡车道设置的效果分析 | 第68-84页 |
5.3.1 单向双车道增设一条爬坡车道后的效果分析 | 第68-75页 |
5.3.2 单向三车道增设一条爬坡车道后的效果分析 | 第75-82页 |
5.3.3 单向双车道与单向三车道增设一条爬坡车道后效果的对比分析 | 第82-83页 |
5.3.4 说明与建议 | 第83-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6.2 研究主要创新 | 第86-87页 |
6.3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 | 第91-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