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含铁粘土矿物和微生物降解焦化废水中喹啉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喹啉的性质 | 第10-11页 |
1.3 喹啉焦化废水处理方法 | 第11-14页 |
1.3.1 物理法和化学法 | 第11-12页 |
1.3.2 生物法 | 第12-14页 |
1.4 粘土矿物 | 第14-17页 |
1.4.1 粘土矿物的种类和结构 | 第15-16页 |
1.4.2 粘土矿物的特性及环境治理应用 | 第16-17页 |
1.5 本文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喹啉在粘土矿物上的吸附 | 第19-31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19-23页 |
2.1.1 粘土制备 | 第19页 |
2.1.2 喹啉溶液制备 | 第19-20页 |
2.1.3 喹啉浓度测试 | 第20-21页 |
2.1.4 矿物表征类分析 | 第21-2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3-29页 |
2.2.1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2 吸附等温线 | 第24-26页 |
2.2.3 解吸实验 | 第26-27页 |
2.2.4 SEM表征结果 | 第27-28页 |
2.2.5 XRD和FTIR表征结果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喹啉降解菌富集及鉴定 | 第31-46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36页 |
3.1.1 废水采集 | 第31页 |
3.1.2 富集培养 | 第31-32页 |
3.1.3 菌种鉴定 | 第32-36页 |
3.2 鉴定结果和讨论 | 第36-44页 |
3.2.1 厌氧铁还原降解功能菌群分离 | 第36页 |
3.2.2 菌群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36-44页 |
3.2.3 降解菌群功能及相互作用 | 第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铁氧化还原循环过程降解喹啉研究 | 第46-64页 |
4.1 实验设计和方法 | 第46-50页 |
4.1.1 实验内容 | 第46-47页 |
4.1.2 粘土制备 | 第47页 |
4.1.3 喹啉浓度测试 | 第47页 |
4.1.4 结构铁浓度测试 | 第47页 |
4.1.5 羟基自由基含量测定 | 第47-49页 |
4.1.6 矿物表征类分析 | 第49页 |
4.1.7 降解产物鉴定 | 第49页 |
4.1.8 化学需氧量(COD) | 第49-50页 |
4.2 厌氧-好氧降解分析与讨论 | 第50-56页 |
4.2.1 粘土中结构三价铁的利用 | 第50-51页 |
4.2.2 喹啉降解规律 | 第51-52页 |
4.2.3 自由基,结构铁和喹啉关系 | 第52-53页 |
4.2.4 SEM表征结果 | 第53页 |
4.2.5 XRD和FTIR表征结果 | 第53-55页 |
4.2.6 降解产物分析 | 第55-56页 |
4.2.7 COD变化 | 第56页 |
4.3 厌氧-好氧降解总结 | 第56页 |
4.4 好氧-厌氧降解分析与讨论 | 第56-62页 |
4.4.1 粘土二价铁含量变化 | 第56-57页 |
4.4.2 喹啉降解规律 | 第57-58页 |
4.4.3 自由基,结构铁和喹啉的关系 | 第58-59页 |
4.4.4 SEM,XRD和FTIR表征结果 | 第59-61页 |
4.4.5 降解产物分析 | 第61页 |
4.4.6 COD变化 | 第61-62页 |
4.5 好氧-厌氧降解总结 | 第62页 |
4.6 不同循环过程分析对比 | 第62-64页 |
第5章 论文主要结论,创新点和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64-6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4页 |
5.2 创新点 | 第64页 |
5.3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附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