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简史 | 第15-16页 |
1.3 分类与工作原理 | 第16-18页 |
1.3.1 双电层电容器 | 第16页 |
1.3.2 法拉第赝电容器 | 第16-17页 |
1.3.3 混合电容器 | 第17-18页 |
1.4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 第18-20页 |
1.5 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1.5.1 电极材料 | 第20-24页 |
1.5.2 电解液 | 第24-25页 |
1.5.3 集流体 | 第25-26页 |
1.5.4 隔膜 | 第26页 |
1.6 煤沥青基炭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上的应用 | 第26-27页 |
1.7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1.8 创新点 | 第28-29页 |
1.9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实验与仪器 | 第30-43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0-32页 |
2.1.1 仪器 | 第30页 |
2.1.2 原料和试剂 | 第30-32页 |
2.2 电化学测量 | 第32-38页 |
2.2.1 电极的制备及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 第32-34页 |
2.2.2 循环伏安法 | 第34-36页 |
2.2.3 恒电流充放电 | 第36-37页 |
2.2.4 交流阻抗 | 第37-38页 |
2.3 其它表征技术 | 第38-42页 |
2.3.1 X 射线衍射技术(XRD) | 第38-39页 |
2.3.2 热重(TG) | 第39页 |
2.3.3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9页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9-40页 |
2.3.5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 第40页 |
2.3.6 碘吸附和氮气吸附脱附测试 | 第40-42页 |
2.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晶须氧化锌为模板制备的炭电极材料 | 第43-53页 |
3.1 模板剂和炭材料的制备 | 第43-45页 |
3.1.1 气相沉积氧化锌模板的制备 | 第43-44页 |
3.1.2 多孔炭材料的制备 | 第44-45页 |
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5页 |
3.3 扫描电镜(SEM) | 第45-47页 |
3.4 孔结构分析 | 第47-48页 |
3.5 电化学性能 | 第48-52页 |
3.6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不同粒径氧化物为模板制备的炭电极材料 | 第53-62页 |
4.1 制备过程 | 第53-54页 |
4.2 炭材料的孔结构和表面形貌 | 第54-57页 |
4.3 电化学性能 | 第57-60页 |
4.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碳酸钙为模板制备的炭电极材料 | 第62-70页 |
5.1 碳酸钙模板法沥青基炭材料的制备 | 第62-63页 |
5.2 热重分析 | 第63页 |
5.3 炭材料的碘吸附性能 | 第63-64页 |
5.4 炭材料的孔结构和微观形貌 | 第64页 |
5.5 电化学性能 | 第64-69页 |
5.6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木质素氧掺杂煤沥青制备的炭材料及电化学性质 | 第70-78页 |
6.1 共碳化过程 | 第70-71页 |
6.2 热重分析 | 第71页 |
6.3 炭材料的碘吸附和比电容 | 第71-72页 |
6.4 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孔结构 | 第72-74页 |
6.5 电化学测试 | 第74-77页 |
6.6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氮掺杂煤沥青制备的炭材料及电化学性质 | 第78-90页 |
7.1 氮掺杂沥青基炭材料的制备 | 第79页 |
7.2 材料的孔结构和微观形貌 | 第79-81页 |
7.3 热重 | 第81-82页 |
7.4 XPS | 第82-84页 |
7.5 FTIR 红外光谱 | 第84页 |
7.6 电化学性能 | 第84-88页 |
7.7 小结 | 第88-90页 |
第八章 沥青基活性炭/锰复合电极制备及电化学性质 | 第90-101页 |
8.1 氧化锰和锰掺杂沥青基炭材料的制备 | 第90-91页 |
8.1.1 氧化锰的制备 | 第90页 |
8.1.2 锰掺杂沥青基炭材料的制备 | 第90-91页 |
8.2 氧化锰的表征 | 第91-93页 |
8.3 电化学测试 | 第93-100页 |
8.4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九章 电解液组分对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101-108页 |
9.1 实验过程 | 第101-102页 |
9.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02-106页 |
9.3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十章 结论 | 第108-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