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仲裁制度的重塑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重新仲裁制度概述 | 第12-20页 |
一、重新仲裁的含义及特征 | 第12-14页 |
二、重新仲裁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4-15页 |
(一) 重新仲裁与撤销仲裁裁决 | 第14页 |
(二) 重新仲裁与“民事诉讼发回重审” | 第14-15页 |
(三) 重新仲裁与“重新达成合意仲裁” | 第15页 |
三、重新仲裁法律关系 | 第15-17页 |
(一) 法院与仲裁庭之间的基本法律关系 | 第16页 |
(二) 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基本法律关系 | 第16-17页 |
(三) 仲裁庭与当事人之间的基本法律关系 | 第17页 |
四、功能价值和制度风险 | 第17-20页 |
(一) 功能价值 | 第17-18页 |
(二) 制度风险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重新仲裁制度基本理论探究 | 第20-28页 |
一、重新仲裁与司法监督 | 第20-21页 |
(一) 司法监督的必要性和适度性 | 第20-21页 |
(二) 重新仲裁体现司法监督必要性与适度性的统一 | 第21页 |
二、重新仲裁裁决与原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 | 第21-25页 |
(一) 相关观点 | 第22页 |
(二) 争议评析 | 第22-25页 |
三、重新仲裁与“一裁终局” | 第25-28页 |
(一) “一裁终局”的基本含义及内容 | 第25页 |
(二) 重新仲裁与“一裁终局”原则的关系 | 第25-28页 |
第三章 重新仲裁制度比较分析 | 第28-35页 |
一、《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 | 第28-30页 |
二、英国《1996 年仲裁法》 | 第30-31页 |
三、瑞典《1999 年仲裁法》 | 第31-33页 |
四、总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我国重新仲裁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35-43页 |
一、我国重新仲裁制度的现状 | 第35-38页 |
(一) 相关规定 | 第35-37页 |
(二) 实践情况 | 第37-38页 |
二、透析我国重新仲裁制度的问题 | 第38-43页 |
(一) 重新仲裁成为司法“实体干预”仲裁的工具 | 第38-39页 |
(二) “双轨制”司法监督模式的存在 | 第39-40页 |
(三) 仲裁瑕疵“同种情形不同处理” | 第40页 |
(四) 法院不列明重新仲裁理由比例居高 | 第40-41页 |
(五) 重新仲裁的主体存有争议 | 第41-42页 |
(六) 重新仲裁相关期限规定不合理 | 第42-43页 |
第五章 重新仲裁制度的重塑 | 第43-52页 |
一、完善司法监督方式 | 第43-45页 |
(一) 确立适度的司法监督理念 | 第43页 |
(二) 统一涉外涉内司法监督系统 | 第43-44页 |
(三) 赋予重新仲裁制度“优先适用性” | 第44-45页 |
(四) 落实法院的监督职责 | 第45页 |
二、重塑可重新仲裁标准和情形 | 第45-49页 |
(一) 重塑可重新仲裁标准 | 第45-46页 |
(二) 可重新仲裁情形的具体分析 | 第46-49页 |
三、明确界定重新仲裁的主体 | 第49-50页 |
四、其他相关问题的完善 | 第50-52页 |
(一) 修改重新仲裁相关期限规定 | 第50-51页 |
(二) 重新仲裁审理范围仅限于法院指明的程序瑕疵 | 第51页 |
(三) 仲裁庭应审慎勤勉和反思总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