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32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9页 |
1.2.1 雾霾天气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2.2 区域气候特征和气象成因研究 | 第16-17页 |
1.2.3 雾霾过程边界层结构研究 | 第17-19页 |
1.2.4 气溶胶粒子和CCN特征 | 第19-26页 |
1.2.5 遥感探测气溶胶光学特性 | 第26-29页 |
1.3 研究内容、目标和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第二章 观测资料及数据处理 | 第32-40页 |
2.1 观测时间和地点 | 第32-33页 |
2.2 观测资料 | 第33-36页 |
2.2.1 边界层温湿廓线 | 第33-34页 |
2.2.2 能见度 | 第34页 |
2.2.3 地面气象要素 | 第34页 |
2.2.4 雾微物理参量 | 第34页 |
2.2.5 气溶胶特征参量 | 第34-35页 |
2.2.6 云凝结核特征参量 | 第35页 |
2.2.7 湍流特征 | 第35-36页 |
2.2.8 辐射通量 | 第36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36-40页 |
2.3.1 雾滴谱 | 第36-37页 |
2.3.2 湍流资料 | 第37-39页 |
2.3.3 边界层资料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雾霾过程宏微观特征的分析 | 第40-54页 |
3.1 雾霾过程宏观物理特征 | 第40-46页 |
3.1.1 南京冬季雾霾过程天气演变主要特点 | 第40-43页 |
3.1.2 南京冬季雾霾过程主要天气形势 | 第43-46页 |
3.2 气象要素分析 | 第46-49页 |
3.3 雾霾过程的微观物理特征 | 第49-53页 |
3.3.1 气溶胶分布特征 | 第49-50页 |
3.3.2 CCN分布特征 | 第50-53页 |
3.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南京冬季雾霾过程气溶胶和云凝结核的观测研究 | 第54-64页 |
4.1 气溶胶变化特征 | 第54-56页 |
4.2 CCN日变化 | 第56-58页 |
4.3 CCN活化谱拟合 | 第58-61页 |
4.4 气溶胶活化率 | 第61-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雾霾及其转化过程中气溶胶光学特征的观测研究 | 第64-80页 |
5.1 激光雷达概况与标定 | 第68-70页 |
5.1.1 激光雷达概况 | 第68页 |
5.1.2 设备基本结构 | 第68-69页 |
5.1.3 主要技术参数 | 第69-70页 |
5.2 激光雷达标定 | 第70-72页 |
5.2.1 探测器空载时间订正 | 第70-71页 |
5.2.2 背景噪音订正 | 第71页 |
5.2.3 后脉冲订正 | 第71页 |
5.2.4 几何因子订正 | 第71页 |
5.2.5 距离偏移订正 | 第71-72页 |
5.2.6 距离订正 | 第72页 |
5.2.7 其他一些因子订正 | 第72页 |
5.3 激光雷达方程及其求解 | 第72-74页 |
5.9.1 Mie散射激光雷达方程 | 第72页 |
5.3.2 气溶胶与空气分子组分 | 第72-73页 |
5.3.3 Mie散射激光雷达方程的求解方程 | 第73-74页 |
5.4 气溶胶光学特性统计特征分析 | 第74-75页 |
5.5 气溶胶光学特征时空演变 | 第75-78页 |
5.6 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雾霾及其转化过程中热力因子的影响 | 第80-90页 |
6.1 K指数、A指数以及925HPA温度露点差对雾霾天气的影响 | 第80-81页 |
6.2 相对湿度对霾向雾过程转化的影响 | 第81-82页 |
6.3 温度对霾向雾转化过程的影响 | 第82-84页 |
6.4 辐射对雾霾转化过程的影响 | 第84-88页 |
6.5 小结 | 第88-90页 |
第七章 雾霾及其转化过程中动力因子的影响 | 第90-103页 |
7.1 表面风和风垂直切变对雾霾天气的影响 | 第91-92页 |
7.2 近地面风场对雾霾天气的影响 | 第92-95页 |
7.3 边界层不稳定性对雾霾天气的影响 | 第95-97页 |
7.4 湍流运动对雾霾天气的影响 | 第97-101页 |
7.4.1 湍流运动对雾霾微物理结构的影响 | 第97-98页 |
7.4.2 气溶胶平均半径 | 第98-99页 |
7.4.3 活化率 | 第99-101页 |
7.5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103-108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03-106页 |
8.2 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4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参加学术活动和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