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1.1 利率市场化方面 | 第14-15页 |
1.2.1.2 利率风险方面 | 第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相关理论 | 第19-29页 |
2.1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类 | 第19-20页 |
2.1.1 重新定价风险 | 第19页 |
2.1.2 收益率曲线风险 | 第19页 |
2.1.3 基准风险 | 第19-20页 |
2.1.4 选择权风险 | 第20页 |
2.2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 | 第20-24页 |
2.2.1 常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方法 | 第20-23页 |
2.2.2 几种模型的优缺点比较 | 第23-24页 |
2.3 利率风险防范 | 第24-27页 |
2.3.1 利率风险防范的工具 | 第24-26页 |
2.3.2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金融工具的比较 | 第26-27页 |
2.4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 第27-29页 |
第3章 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29-38页 |
3.1 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概况 | 第29页 |
3.2 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利率风险分析 | 第29-33页 |
3.2.1 我国利率变动情况 | 第29-31页 |
3.2.2 利率风险分析方法的选取 | 第31页 |
3.2.3 数据来源 | 第31-32页 |
3.2.4 利率风险分析 | 第32-33页 |
3.3 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5页 |
3.3.1 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 第33-34页 |
3.3.2 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层面的问题 | 第34页 |
3.3.3 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层面的问题 | 第34-35页 |
3.4 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利率风险成因分析 | 第35-38页 |
3.4.1 内部成因 | 第36页 |
3.4.2 外部成因 | 第36-38页 |
第4章 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利率风险防范及管理流程研究 | 第38-46页 |
4.1 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利率风险应对能力分析 | 第38-40页 |
4.1.1 资本充足率 | 第38-39页 |
4.1.2 资产负债率 | 第39-40页 |
4.2 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利率风险防范研究 | 第40-42页 |
4.2.1 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的管理 | 第40-42页 |
4.2.2 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 | 第42页 |
4.3 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利率风险管理流程构建 | 第42-46页 |
4.3.1 加强利率波动的预测 | 第42-43页 |
4.3.2 强化利率风险的度量 | 第43-44页 |
4.3.3 完善利率风险的处理机制 | 第44页 |
4.3.4 加强利率风险的评估 | 第44-46页 |
第5章 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应对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 第46-51页 |
5.1 加强资本充足率与资产负债率的管理 | 第46-47页 |
5.1.1 提高资本充足率 | 第46页 |
5.1.2 降低资产负债率 | 第46-47页 |
5.2 完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 第47页 |
5.3 规范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 第47-48页 |
5.4 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 | 第48-49页 |
5.5 加强沟通与反馈系统的建设 | 第49页 |
5.6 加快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 第49-50页 |
5.7 丰富银行收入来源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