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选择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国内学者关于选波方法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学者关于选波方法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3 国内外规范关于输入地震波的规定 | 第18-20页 |
1.3 本文选波方法和ASCE7-05规范方法 | 第20-22页 |
1.3.1 本文选波方法 | 第20-22页 |
1.3.2 ASCE7-05规范选波调整方法 | 第22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2-24页 |
第2章 Benchmark抗弯钢框架模型建模及比较 | 第24-41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 | 第24-29页 |
2.2.1 SAC Steel Project钢结构项目 | 第24-25页 |
2.2.2 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 | 第25-29页 |
2.3 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分析模型 | 第29-35页 |
2.3.1 基于集中塑性铰(M-θ)关系的模型 | 第29-33页 |
2.3.2 基于分布型塑性铰(M-φ)关系的模型 | 第33-35页 |
2.4 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第35-37页 |
2.4.1 3层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模型 | 第35-36页 |
2.4.2 9层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模型 | 第36页 |
2.4.3 20层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模型 | 第36-37页 |
2.5 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比较 | 第37-40页 |
2.5.1 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 | 第37-38页 |
2.5.2 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分析结果比较 | 第38-40页 |
2.6 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输入地震波选择及Bechmark钢框架结构地震反应 | 第41-68页 |
3.1 输入地震波选择 | 第41-46页 |
3.1.1 供选择的地震波 | 第41-43页 |
3.1.2 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选择的地震波 | 第43-46页 |
3.2 Benchmark抗弯钢结构地震反应的比较 | 第46-67页 |
3.2.1 3层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 | 第46-54页 |
3.2.2 9层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 | 第54-62页 |
3.2.3 20层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 | 第62-67页 |
3.3 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选波方法与ASCE7-05规范方法比较 | 第68-80页 |
4.1 ASCE7-05方法的输入地震波选择 | 第68-71页 |
4.2 时程分析结果及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反应比较 | 第71-76页 |
4.2.1 9层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 | 第71-74页 |
4.2.2 20层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 | 第74-76页 |
4.3 关于本文选波方法的一点建议 | 第76-78页 |
4.4 结论 | 第78-80页 |
第5章 选波方法对近断层地震动适用性评价 | 第80-91页 |
5.1 近断层地震动数据及输入地震波选择 | 第80-87页 |
5.1.1 近断层地震动数据及输入地震波选择 | 第81-83页 |
5.1.2 输入地震波选择:本文选波方法 | 第83-84页 |
5.1.3 输入地震波选择:ASCE7-05方法 | 第84-87页 |
5.2 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地震反应比较 | 第87-90页 |
5.2.1 9层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 | 第87-88页 |
5.2.2 20层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 | 第88-90页 |
5.3 小结 | 第90-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