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界定及法理分析 | 第14-23页 |
2.1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界定 | 第14-18页 |
2.1.1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概念与特征 | 第14-16页 |
2.1.2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历史渊源 | 第16-17页 |
2.1.3 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和其它相近似制度的比较 | 第17-18页 |
2.2 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18-23页 |
2.2.1 当事人权利保障的程序要求 | 第18-19页 |
2.2.2 判决效力对第三人利益的直接影响 | 第19-20页 |
2.2.3 既判力扩张说对第三人利益的直接影响 | 第20页 |
2.2.4 防范恶意诉讼的机理 | 第20-21页 |
2.2.5 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现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构建的域外经验 | 第23-30页 |
3.1 法国的第三人撤销之诉 | 第23-25页 |
3.1.1 既判力的特殊性 | 第23页 |
3.1.2 构成要件 | 第23-24页 |
3.1.3 具体规定 | 第24-25页 |
3.2 我国台湾地区的第三人撤销之诉 | 第25-27页 |
3.2.1 设立基础——保障程序权之听审请求权 | 第25页 |
3.2.2 构成要件 | 第25-26页 |
3.2.3 具体规定 | 第26-27页 |
3.3 其他国家的相关制度(日本、意大利) | 第27页 |
3.4 域外经验对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借鉴及影响 | 第27-30页 |
3.4.1 立法理念的影响 | 第27-28页 |
3.4.2 立法模式的借鉴 | 第28-29页 |
3.4.3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第三人撤销之诉规定的异同点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我国的第三人撤销之诉现状及问题 | 第30-33页 |
4.1 起诉主体范围不明 | 第30页 |
4.2 起诉事由不明晰 | 第30-31页 |
4.3 程序的客体范围不准确 | 第31-32页 |
4.4 管辖权与审理程序中的问题 | 第32页 |
4.5 程序的效力范围及救济途径不完善 | 第32-33页 |
第五章 我国的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完善 | 第33-39页 |
5.1 关于程序设置的完善 | 第33-36页 |
5.1.1 原告的资格及撤销的对象 | 第33-34页 |
5.1.2 管辖法院及审判效力 | 第34-35页 |
5.1.3 相关救济制度及制裁措施 | 第35-36页 |
5.2 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 第36-39页 |
5.2.1 与第三人参加之诉制度的衔接 | 第36-37页 |
5.2.2 与再审制度(当事人再审)的衔接 | 第37-38页 |
5.2.3 与第三人执行异议之诉的衔接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