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导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及逻辑框架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21页 |
1.4.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 第21页 |
1.4.3 比较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 第21-22页 |
1.4.4 文献研究与归纳总结相结合 | 第22页 |
1.5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1.5.1 论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1.5.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2 职业教育财政的一般分析 | 第24-34页 |
2.1 职业教育财政概述 | 第24-28页 |
2.1.1 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 第24-25页 |
2.1.2 职业教育体系 | 第25-27页 |
2.1.3 职业教育财政内容及其架构 | 第27-28页 |
2.2 财政介入职业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8-31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8-29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9-30页 |
2.2.3 财政分权理论 | 第30页 |
2.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0-31页 |
2.3 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 第31-34页 |
2.3.1 增加就业,促进人力资本开发与积累 | 第31-32页 |
2.3.2 提高劳动生产率,拉动经济稳健增长 | 第32-33页 |
2.3.3 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33-34页 |
3 我国职业教育财政的制度变迁 | 第34-41页 |
3.1 职业教育财政的建立与兴起阶段 | 第34-35页 |
3.2 职业教育财政的恢复与振兴阶段 | 第35-36页 |
3.3 职业教育财政的发展与调整阶段 | 第36-38页 |
3.4 职业教育财政的改革与提高阶段 | 第38-41页 |
4 职业教育财政投入 | 第41-58页 |
4.1 职业教育学校的资金构成 | 第41-43页 |
4.1.1 职业教育学校的成本 | 第41-42页 |
4.1.2 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 第42-43页 |
4.2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现状与问题 | 第43-49页 |
4.2.1 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不足 | 第43-46页 |
4.2.2 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失衡 | 第46-49页 |
4.2.3 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模式单一 | 第49页 |
4.3 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第49-53页 |
4.3.1 制定全面的职业教育法律保障 | 第50页 |
4.3.2 丰富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模式 | 第50-52页 |
4.3.3 吸收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 | 第52-53页 |
4.4 完善我国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政策措施 | 第53-58页 |
4.4.1 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财政法律制度 | 第53-54页 |
4.4.2 确立财政投入职业教育的主导地位 | 第54-56页 |
4.4.3 鼓励对职业教育学校的社会捐助 | 第56-57页 |
4.4.4 建立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基金 | 第57-58页 |
5 职业教育财政体制 | 第58-69页 |
5.1 职业教育财政体制类型 | 第58-59页 |
5.1.1 集权型 | 第58页 |
5.1.2 分权型 | 第58-59页 |
5.1.3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 第59页 |
5.2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财政体制现状与问题 | 第59-62页 |
5.2.1 政府间职业教育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 第59-61页 |
5.2.2 政府间职业教育相关转移支付缺失 | 第61页 |
5.2.3 政府对职业教育学校干预过多 | 第61-62页 |
5.3 职业教育财政体制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第62-65页 |
5.3.1 明晰各级政府职业教育事权责任 | 第62-63页 |
5.3.2 确定各级政府职业教育财力来源 | 第63-64页 |
5.3.3 规范职业教育相关转移支付制度 | 第64-65页 |
5.4 完善我国职业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措施 | 第65-69页 |
5.4.1 合理划分政府间职业教育的事权与财权 | 第65-66页 |
5.4.2 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转移支付机制 | 第66-67页 |
5.4.3 构建政府与职业教育学校的新型关系 | 第67-69页 |
6 职业教育财政绩效评价 | 第69-96页 |
6.1 职业教育财政绩效评价方法 | 第69-71页 |
6.1.1 成本-收益分析法 | 第69-70页 |
6.1.2 数据包络分析(DEA) | 第70页 |
6.1.3 专家评价法 | 第70-71页 |
6.1.4 问卷调查法 | 第71页 |
6.2 基于DEA的我国职业教育财政效率评价 | 第71-91页 |
6.2.1 DEA的方法原理与模型构建 | 第71-74页 |
6.2.2 职业教育财政效率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74-76页 |
6.2.3 DEA方法效率测算指标的引入与说明 | 第76-77页 |
6.2.4 我国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效率实证分析 | 第77-85页 |
6.2.5 辽宁省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效率实证分析 | 第85-89页 |
6.2.6 基于DEA的职业教育财政效率评价结论 | 第89-91页 |
6.3 职业教育财政绩效评价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第91-93页 |
6.3.1 使用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 | 第91-92页 |
6.3.2 选择公正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 第92页 |
6.3.3 采纳广泛的社会监督 | 第92-93页 |
6.4 完善我国职业教育财政绩效评价的政策措施 | 第93-96页 |
6.4.1 确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 | 第93页 |
6.4.2 构建完善的绩效预算制度 | 第93-94页 |
6.4.3 引入第三方机构介入评估 | 第94-95页 |
6.4.4 提高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效率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后记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