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荷载作用下双掺混凝土碳化机理的试验与数值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碳化反应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2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碳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1.2.3 碳化反应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4 混凝土细观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4页
        1.2.5 混凝土细观模型在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应用第14页
        1.2.6 目前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1.3 本文所开展的研究工作第15-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总体构架第15-18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第18-24页
    2.1 试验材料及混凝土配合比第18-20页
        2.1.1 试验原材料第18-19页
        2.1.2 配合比设计第19-20页
        2.1.3 试件尺寸及养护制度第20页
    2.2 试验方法第20-24页
        2.2.1 碳化试验第20-21页
        2.2.2 碳化-静力荷载耦合试验第21-22页
        2.2.3 pH值测定试验第22页
        2.2.4 极限荷载和抗折强度试验第22-24页
第三章 考虑掺合料混凝土碳化试验研究第24-36页
    3.1 单掺混凝土的碳化试验第24页
    3.2 单掺混凝土碳化深度试验结果与机理分析第24-27页
        3.2.1 单掺混凝土碳化深度分析第24-27页
        3.2.2 单掺混凝土碳化深度的机理分析第27页
    3.3 单掺混凝土碳化反应过程的pH值的结果与分析第27-29页
        3.3.1 单掺混凝土碳化反应过程的pH值的结果分析第27-28页
        3.3.2 混凝土碳化反应过程的pH值的机理分析第28-29页
    3.4 双掺混凝土的碳化试验第29页
    3.5 粉煤灰和矿渣混凝土碳化深度试验结果与机理分析第29-31页
        3.5.1 粉煤灰和矿渣混凝土混凝土碳化深度分析第29-31页
        3.5.2 粉煤灰和矿渣混凝土碳化深度的机理分析第31页
    3.6 粉煤灰和矿渣混凝土碳化反应过程的pH值演变规律第31-32页
    3.7 双掺混凝土碳化反应过程中抗折强度演变第32-34页
    3.8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四章 静力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碳化试验研究第36-42页
    4.1 静力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试验工况第36页
    4.2 静力荷载-碳化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碳化深度和pH值的结果与分析第36-41页
        4.2.1 碳化深度结果分析第36-39页
        4.2.2 pH值测定结果分析第39-40页
        4.2.3 碳化深度试验结果机理分析第40-41页
    4.3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五章 双掺混凝土碳化和荷载耦合方程的建立第42-70页
    5.1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过程第42-43页
    5.2 矿物掺合料的火山灰反应过程第43-44页
    5.3 碳化反应过程第44-45页
    5.4 碳化反应方程的建立第45-53页
        5.4.1 基本假定第45页
        5.4.2 控制方程组的建立第45-53页
    5.5 双掺混凝土荷载和碳化耦合模型验证第53-68页
        5.5.1 模型参数的定义第53-54页
        5.5.2 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第54-55页
        5.5.3 单掺和双掺混凝土数值算例分析第55-64页
        5.5.4 弯曲荷载下双掺混凝土数值算例分析第64-68页
    5.6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六章 基于混凝土细观层次的碳化反应过程研究第70-89页
    6.1 二维圆形随机骨料的生成第70-72页
    6.2 二维多边形随机骨料的生成第72-76页
        6.2.1 单个多边形随机骨料的生成第72-73页
        6.2.2 多边形去凹点及伸长率的确定第73-74页
        6.2.3 多边形骨料结构的生成第74-76页
    6.3 混凝土细观层次二氧化碳传输特性第76-88页
        6.3.1 骨料含量对二氧化碳传输特性的影响第76-83页
        6.3.2 骨料形状对二氧化碳传输特性的影响第83-86页
        6.3.3 界面过渡区扩散系数对二氧化碳传输特性的影响第86-87页
        6.3.4 界面过渡区厚度对二氧化碳传输特性的影响第87-88页
    6.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89-91页
    7.1 结论第89-90页
    7.2 展望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第96-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信用评价研究
下一篇:带裂缝混凝土硫酸根离子扩散—反应机理和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