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km/h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仿真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问题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模型试验 | 第13-14页 |
·数值模拟 | 第14-16页 |
·实车试验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临界隧长与最大负压出现位置的快速算法 | 第19-31页 |
·压力波在隧道内的传播与叠加规律 | 第19-20页 |
·舒适度临界隧道长度 | 第20-26页 |
·试验研究 | 第20-24页 |
·理论研究 | 第24-26页 |
·动车组隧道通过时车外出现最大负压的位置 | 第26-30页 |
·理论研究 | 第26-28页 |
·试验验证 | 第28-30页 |
·减小最大负压的措施 | 第30页 |
·临界隧长与最大负压出现位置快速算法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控制方程与数值计算方法 | 第31-38页 |
·基本控制方程 | 第31-32页 |
·数值求解方法 | 第32-33页 |
·湍流模拟 | 第33-34页 |
·初始条件 | 第34页 |
·边界条件 | 第34-37页 |
·无滑移边界条件 | 第34-35页 |
·压力远场边界条件 | 第35页 |
·壁面的处理 | 第35-37页 |
·控制方程与数值计算方法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明线运行的流场与动车组表面压力分布仿真 | 第38-47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动车组几何模型及其简化原则 | 第38-39页 |
·计算区域的确定 | 第39页 |
·明线运行边界条件 | 第39-40页 |
·计算方法及网格划分 | 第40-41页 |
·计算结果 | 第41-46页 |
·流场分布 | 第41-45页 |
·气动阻力系数分布 | 第45-46页 |
·动车组明线运行计算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明线交会压力波及流场数值仿真 | 第47-73页 |
·计算技术 | 第47-49页 |
·数学模型及计算网格 | 第49-52页 |
·动车组几何模型及其简化原则 | 第49-50页 |
·计算区域的确定 | 第50页 |
·边界条件 | 第50页 |
·网格划分 | 第50-52页 |
·压力监控点的设置 | 第52页 |
·计算工况 | 第52页 |
·动车组明线交会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2-66页 |
·各监控点压力变化曲线 | 第52-56页 |
·交会压力波随动车组纵向的变化规律 | 第56-58页 |
·交会压力波与车速的关系 | 第58-62页 |
·交会压力波与线间距的关系 | 第62-66页 |
·交会典型时刻的压力云图 | 第66-69页 |
·仿真计算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69-72页 |
·动车组明线交会压力波及流场计算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隧道通过压力波及流场数值仿真 | 第73-92页 |
·数学模型及计算网格 | 第73-76页 |
·动车组和隧道几何模型及其简化原则 | 第73-74页 |
·计算区域的确定 | 第74-75页 |
·边界条件 | 第75页 |
·网格划分 | 第75-76页 |
·压力监控点的设置 | 第76页 |
·计算工况 | 第76页 |
·各监控点压力变化曲线结果与分析 | 第76-85页 |
·压力波随纵向变化规律 | 第85-86页 |
·压力波曲线与实车试验数据的对比 | 第86-89页 |
·典型时刻的压力云图 | 第89-90页 |
·动车组隧道通过压力波及流场计算小结 | 第90-92页 |
第7章 隧道内交会压力波及流场数值仿真 | 第92-103页 |
·数学模型及计算网格 | 第92-93页 |
·动车组和隧道几何模型及其简化原则 | 第92页 |
·计算区域的确定 | 第92-93页 |
·边界条件 | 第93页 |
·网格划分 | 第93页 |
·压力监控点的设置 | 第93页 |
·计算工况 | 第93页 |
·各监控点压力变化曲线结果与分析 | 第93-98页 |
·压力波曲线与实车试验数据的对比 | 第98-100页 |
·典型时刻的压力云图 | 第100-102页 |
·动车组隧道内交会压力波及流场计算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详细摘要 | 第109-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