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网络结构熵测度问题备受关注 | 第13页 |
1.1.2 多数现实网络呈现动态性及无标度特征 | 第13-14页 |
1.1.3 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 第14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4-15页 |
1.2.1 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2.2 基于BA模型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 | 第15页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1-33页 |
2.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 第21-24页 |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 | 第21页 |
2.1.2 相关文献情况分析 | 第21-23页 |
2.1.3 研究趋势分析 | 第23-24页 |
2.2 结构熵测度方法的相关研究 | 第24-28页 |
2.2.1 时效质量熵测度方法 | 第25页 |
2.2.2 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 | 第25-27页 |
2.2.3 基于点边差异的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 | 第27页 |
2.2.4 其他结构熵测度方法 | 第27-28页 |
2.3 复杂网络演化模型的相关研究 | 第28-30页 |
2.3.1 复杂网络基本演化模型 | 第28-29页 |
2.3.2 复杂网络扩展模型 | 第29-30页 |
2.4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第30-31页 |
2.4.1 主要贡献 | 第30-31页 |
2.4.2 不足之处 | 第31页 |
2.5 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3-41页 |
3.1 熵理论 | 第33-35页 |
3.1.1 熵的基本概念 | 第33-34页 |
3.1.2 熵的基本模型 | 第34-35页 |
3.2 复杂网络理论 | 第35-39页 |
3.2.1 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性 | 第35-36页 |
3.2.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征 | 第36-37页 |
3.2.3 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 | 第37-39页 |
3.3 BA模型及其演化机理 | 第39-40页 |
3.3.1 BA模型的提出 | 第39页 |
3.3.2 BA模型的演化机理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41-47页 |
4.1 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问题描述 | 第41-43页 |
4.1.1 问题描述 | 第41页 |
4.1.2 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的一般性方法 | 第41-43页 |
4.1.3 基于BA模型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分类 | 第43页 |
4.2 基于BA模型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研究框架 | 第43-45页 |
4.2.1 基于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研究框架 | 第43-44页 |
4.2.2 基于非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研究框架 | 第44-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基于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 | 第47-58页 |
5.1 问题描述 | 第47页 |
5.2 基于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 | 第47-50页 |
5.2.1 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描述 | 第47-48页 |
5.2.2 基于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节点数及节点度的确定 | 第48页 |
5.2.3 基于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边数及最短路径长度的确定 | 第48-50页 |
5.2.4 基于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 | 第50页 |
5.3 基于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算例分析 | 第50-57页 |
5.3.1 初始网络状态的设定 | 第50-52页 |
5.3.2 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机制的设定 | 第52页 |
5.3.3 演化过程中节点度及最短路径长度的计算 | 第52-55页 |
5.3.4 动态网络结构熵的计算 | 第55-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基于非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 | 第58-77页 |
6.1 问题描述 | 第58页 |
6.2 基于幂律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 | 第58-61页 |
6.2.1 幂律增长与择优连接的描述 | 第58-59页 |
6.2.2 基于幂律增长与择优连接的节点数及节点度的确定 | 第59页 |
6.2.3 基于幂律增长与择优连接的边数及最短路径长度的确定 | 第59-60页 |
6.2.4 基于幂律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 | 第60-61页 |
6.3 基于幂律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算例分析 | 第61-67页 |
6.3.1 初始网络状态的设定 | 第61-62页 |
6.3.2 幂律增长与择优连接机制的设定 | 第62-63页 |
6.3.3 演化过程中节点度及最短路径长度的计算 | 第63-65页 |
6.3.4 动态网络结构熵的计算 | 第65-67页 |
6.4 基于指数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 | 第67-70页 |
6.4.1 指数增长与择优连接的描述 | 第67-68页 |
6.4.2 基于指数增长与择优连接的节点数及节点度的确定 | 第68页 |
6.4.3 基于指数增长与择优连接的边数及最短路径长度的确定 | 第68-69页 |
6.4.4 基于指数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 | 第69-70页 |
6.5 基于指数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算例分析 | 第70-76页 |
6.5.1 初始网络状态的设定 | 第70-71页 |
6.5.2 指数增长与择优连接机制的设定 | 第71页 |
6.5.3 演化过程中节点度及最短路径长度的计算 | 第71-74页 |
6.5.4 动态网络结构熵的计算 | 第74-7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77-78页 |
7.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78页 |
7.3 本文的研究局限 | 第78页 |
7.4 本文的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7-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