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数学论文--代数、数论、组合理论论文--组合数学(组合学)论文--图论论文

基于BA模型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网络结构熵测度问题备受关注第13页
        1.1.2 多数现实网络呈现动态性及无标度特征第13-14页
        1.1.3 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研究的必要性第14页
    1.2 问题提出第14-15页
        1.2.1 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及研究框架第14-15页
        1.2.2 基于BA模型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第15页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1 研究目标第15-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页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研究思路第17-18页
        1.4.3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论文结构第19-21页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第21-33页
    2.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第21-24页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第21页
        2.1.2 相关文献情况分析第21-23页
        2.1.3 研究趋势分析第23-24页
    2.2 结构熵测度方法的相关研究第24-28页
        2.2.1 时效质量熵测度方法第25页
        2.2.2 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第25-27页
        2.2.3 基于点边差异的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第27页
        2.2.4 其他结构熵测度方法第27-28页
    2.3 复杂网络演化模型的相关研究第28-30页
        2.3.1 复杂网络基本演化模型第28-29页
        2.3.2 复杂网络扩展模型第29-30页
    2.4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第30-31页
        2.4.1 主要贡献第30-31页
        2.4.2 不足之处第31页
    2.5 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示第31-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相关理论基础第33-41页
    3.1 熵理论第33-35页
        3.1.1 熵的基本概念第33-34页
        3.1.2 熵的基本模型第34-35页
    3.2 复杂网络理论第35-39页
        3.2.1 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性第35-36页
        3.2.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征第36-37页
        3.2.3 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第37-39页
    3.3 BA模型及其演化机理第39-40页
        3.3.1 BA模型的提出第39页
        3.3.2 BA模型的演化机理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及研究框架第41-47页
    4.1 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问题描述第41-43页
        4.1.1 问题描述第41页
        4.1.2 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的一般性方法第41-43页
        4.1.3 基于BA模型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分类第43页
    4.2 基于BA模型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研究框架第43-45页
        4.2.1 基于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研究框架第43-44页
        4.2.2 基于非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研究框架第44-45页
    4.3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5章 基于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第47-58页
    5.1 问题描述第47页
    5.2 基于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第47-50页
        5.2.1 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描述第47-48页
        5.2.2 基于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节点数及节点度的确定第48页
        5.2.3 基于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边数及最短路径长度的确定第48-50页
        5.2.4 基于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第50页
    5.3 基于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算例分析第50-57页
        5.3.1 初始网络状态的设定第50-52页
        5.3.2 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机制的设定第52页
        5.3.3 演化过程中节点度及最短路径长度的计算第52-55页
        5.3.4 动态网络结构熵的计算第55-57页
    5.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6章 基于非线性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方法第58-77页
    6.1 问题描述第58页
    6.2 基于幂律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第58-61页
        6.2.1 幂律增长与择优连接的描述第58-59页
        6.2.2 基于幂律增长与择优连接的节点数及节点度的确定第59页
        6.2.3 基于幂律增长与择优连接的边数及最短路径长度的确定第59-60页
        6.2.4 基于幂律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第60-61页
    6.3 基于幂律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算例分析第61-67页
        6.3.1 初始网络状态的设定第61-62页
        6.3.2 幂律增长与择优连接机制的设定第62-63页
        6.3.3 演化过程中节点度及最短路径长度的计算第63-65页
        6.3.4 动态网络结构熵的计算第65-67页
    6.4 基于指数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第67-70页
        6.4.1 指数增长与择优连接的描述第67-68页
        6.4.2 基于指数增长与择优连接的节点数及节点度的确定第68页
        6.4.3 基于指数增长与择优连接的边数及最短路径长度的确定第68-69页
        6.4.4 基于指数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第69-70页
    6.5 基于指数增长与择优连接的动态网络结构熵测度算例分析第70-76页
        6.5.1 初始网络状态的设定第70-71页
        6.5.2 指数增长与择优连接机制的设定第71页
        6.5.3 演化过程中节点度及最短路径长度的计算第71-74页
        6.5.4 动态网络结构熵的计算第74-76页
    6.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7-80页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第77-78页
    7.2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78页
    7.3 本文的研究局限第78页
    7.4 本文的研究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致谢第86-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7-88页
作者简介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鞍山式含碳酸盐铁矿石“分步浮选”机理研究
下一篇:家政服务人员与雇主的双边匹配决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