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可恢复功能结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自复位摇摆架体系介绍 | 第16-31页 |
2.1 自复位耗能支撑的工作原理 | 第16-18页 |
2.1.1 自复位耗能支撑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自复位耗能支撑的构造 | 第16-18页 |
2.2 自复位耗能支撑的工作过程 | 第18-20页 |
2.3 自复位摇摆架体系 | 第20-21页 |
2.4 自复位摇摆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1-30页 |
2.4.1 钢筋混凝土框架工程实例 | 第21-23页 |
2.4.2 自复位摇摆架设计 | 第23-24页 |
2.4.3 自复位摇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4-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框架-自复位摇摆架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31-42页 |
3.1 概述 | 第31页 |
3.2 能力谱方法 | 第31-32页 |
3.3 需求谱的建立 | 第32-33页 |
3.4 侧向加载模式 | 第33页 |
3.5 我国抗震规范规定的结构性能目标 | 第33-34页 |
3.6 计算实例 | 第34-40页 |
3.6.1 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 | 第34-36页 |
3.6.2 谱加速度-谱位移曲线 | 第36页 |
3.6.3 需求曲线与性能点 | 第36-39页 |
3.6.4 楼层层间位移角分布 | 第39-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框架-自复位摇摆架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42-68页 |
4.1 概述 | 第42页 |
4.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方法 | 第42-44页 |
4.3 计算实例 | 第44-66页 |
4.3.1 动力分析参数选择 | 第44-45页 |
4.3.2 地震波选择 | 第45-48页 |
4.3.3 原结构在8度(0.2g)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48-50页 |
4.3.4 原结构在8度(0.3g)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50-52页 |
4.3.5 框架自复位摇摆架在8度(0.2g)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52-54页 |
4.3.6 框架自复位摇摆架在8度(0.3g)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54-56页 |
4.3.7 改造后结构自复位性能分析 | 第56-61页 |
4.3.8 结构耗能分析 | 第61-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