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 英文缩略词 | 第7-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0-15页 |
| 1.材料 | 第10-12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 1.2 各种分级及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11-12页 |
| 2.方法 | 第12-13页 |
| 2.1 一般资料收集 | 第12页 |
| 2.2 心衰标志物的检测 | 第12页 |
| 2.3 主要生化指标检测原理及方法 | 第12-13页 |
| 3.统计分析 | 第13-14页 |
| 4.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结果 | 第15-18页 |
| 1. 三组人群基本资料比较 | 第15页 |
| 2. 不同组心衰标记物水平的比较 | 第15页 |
| 3. 不同心衰标记物与LVEF的相关性 | 第15-18页 |
| 讨论 | 第18-23页 |
| 1. 心力衰竭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 第18-19页 |
| 2. HF-PEF组和HF-REF组心衰标记物对比分析 | 第19-22页 |
| 2.1 BNP在HF-PEF组和HF-REF组的对比 | 第19页 |
| 2.2 cTnT、cTnI在HF-PEF组和HF-REF组的对比 | 第19-20页 |
| 2.3 Hs-CRP在HF-PEF组和HF-REF组的对比 | 第20页 |
| 2.4 CysC在HF-PEF组和HF-REF组的对比 | 第20-21页 |
| 2.5 sST2在HF-PEF组和HF-REF组的对比 | 第21-22页 |
| 3. 不同心衰标记物与LVEF的相关性 | 第22-23页 |
| 结论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7页 |
| 文献综述 常见心衰标记物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 第27-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作者简介 | 第36-37页 |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