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4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4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5页 |
1.4.5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农地 | 第16页 |
2.1.2 农地经营权 | 第16页 |
2.1.3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 第16页 |
2.1.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土地产权理论 | 第17页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地租地价理论 | 第18页 |
2.2.4 金融脆弱理论 | 第18页 |
2.2.5 供求均衡理论 | 第18-19页 |
3 陕西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现状 | 第19-30页 |
3.1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创新性分析 | 第19-21页 |
3.1.1 理论创新 | 第19-20页 |
3.1.2 实践创新 | 第20-21页 |
3.2 陕西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概况 | 第21-28页 |
3.2.1 陕西农地价值分析 | 第22-24页 |
3.2.2 陕西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践情况 | 第24-28页 |
3.3 陕西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面临的问题 | 第28-30页 |
3.3.1 抵押贷款受相关法律制约 | 第28-29页 |
3.3.2 缺乏市场化评估机制 | 第29页 |
3.3.3 缺少权威的农地流转信息发布平台 | 第29页 |
3.3.4 抵押担保和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 | 第29-30页 |
4 陕西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51页 |
4.1 调查情况说明 | 第30-32页 |
4.1.1 数据来源及样本分布 | 第30页 |
4.1.2 样本的基本特征 | 第30-32页 |
4.2 经营主体借贷情况 | 第32-33页 |
4.3 经营主体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认知及意愿 | 第33-36页 |
4.3.1 经营主体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认知 | 第33-34页 |
4.3.2 经营主体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意愿 | 第34-36页 |
4.4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36-51页 |
4.4.1 模型的选择 | 第36页 |
4.4.2 变量说明与研究假设 | 第36-38页 |
4.4.3 单因素统计学意义分析 | 第38-46页 |
4.4.4 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5 陕西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62页 |
5.1 陕西省农村金融机构供给情况 | 第51-52页 |
5.1.1 业务供给主体分析 | 第51页 |
5.1.2 业务供给模式分析 | 第51-52页 |
5.2 陕西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62页 |
5.2.1 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 第52-54页 |
5.2.2 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第54-62页 |
6 加快陕西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政策建议 | 第62-67页 |
6.1 陕西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市场均衡法 | 第62-63页 |
6.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层面 | 第63-64页 |
6.2.1 延长农地流转期限 | 第63页 |
6.2.2 加快规模经营步伐 | 第63页 |
6.2.3 增加农业投资 | 第63-64页 |
6.3 金融机构层面 | 第64页 |
6.3.1 深化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创新 | 第64页 |
6.3.2 适当放宽贷款准入门槛 | 第64页 |
6.3.3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 第64页 |
6.4 政府层面 | 第64-67页 |
6.4.1 完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制度与法规 | 第64-65页 |
6.4.2 加大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政策宣传 | 第65页 |
6.4.3 建立健全农地流转服务体系 | 第65页 |
6.4.4 建立专业的资产评估机制 | 第65-66页 |
6.4.5 健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财政支持体制 | 第66-67页 |
7 结论 | 第67-70页 |
7.1 主要观点 | 第67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8页 |
附录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