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ar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9页 |
1.1.1 目的意义 | 第8页 |
1.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9页 |
1.2 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 第9-12页 |
1.2.1 理论依据 | 第9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区域概况 | 第12-23页 |
2.1 区域构造概况 | 第12-13页 |
2.2 地层划分对比 | 第13-19页 |
2.3 区域地层对比及分布 | 第19-23页 |
第3章 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 第23-31页 |
3.1 颗粒灰岩 | 第23-26页 |
3.1.1 亮晶颗粒灰岩类 | 第23-25页 |
3.1.2 泥晶颗粒灰岩类 | 第25-26页 |
3.2 颗粒泥晶灰岩类 | 第26-27页 |
3.3 泥晶灰岩类 | 第27页 |
3.4 生物灰岩类 | 第27页 |
3.5 特殊岩类及其他岩类 | 第27-28页 |
3.5.1 瘤状灰岩 | 第27-28页 |
3.5.2 凝灰岩 | 第28页 |
3.5.3 其他岩类 | 第28页 |
3.6 岩性岩相的成像测井图象特征识别和分析 | 第28-31页 |
3.6.1 良里塔格组瘤状灰岩—瘤状变形层状相 | 第28-30页 |
3.6.2 吐木休克组泥晶灰岩—泥灰岩平行层状相 | 第30页 |
3.6.3 一间房组—鹰山组颗粒灰岩—泥晶灰岩斑状相和块状相 | 第30-31页 |
第4章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1-41页 |
4.1 开阔台地相 | 第32-34页 |
4.1.1 台内滩亚相 | 第32页 |
4.1.2 台内点礁亚相 | 第32-34页 |
4.1.3 滩间海、台内洼地亚相 | 第34页 |
4.2 局限台地相 | 第34-36页 |
4.2.1 潮坪 | 第36页 |
4.2.2 局限泻湖 | 第36页 |
4.2.3 台内滩 | 第36页 |
4.3 半局限台地相 | 第36-37页 |
4.4 台地边缘相 | 第37-38页 |
4.4.1 台缘滩亚相 | 第37-38页 |
4.4.2 台缘洼地、滩间海亚相 | 第38页 |
4.5 沉没台地相 | 第38-39页 |
4.6 陆棚相 | 第39-40页 |
4.7 斜坡相 | 第40-41页 |
第5章 沉积相纵横向及平面发育特征 | 第41-55页 |
5.1 沉积相纵向演化序列 | 第41-44页 |
5.1.1 哈拉哈塘地区 | 第41-42页 |
5.1.2 英买力地区 | 第42-43页 |
5.1.3 哈得逊井区 | 第43-44页 |
5.2 沉积相横向变化特征分析 | 第44-50页 |
5.2.1 鹰山组 | 第50页 |
5.2.2 一间房组 | 第50页 |
5.2.3 吐木休克组 | 第50页 |
5.2.4 良里塔格组 | 第50页 |
5.2.5 桑塔木组 | 第50页 |
5.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50-55页 |
5.3.1 奥陶系中下统鹰山组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51页 |
5.3.2 奥陶系中统一间房组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51页 |
5.3.3 奥陶系上统吐木休克组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51-54页 |
5.3.4 奥陶系上统良里塔格组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54页 |
5.3.5 奥陶系上统桑塔木组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54-55页 |
第6章 塔北西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 | 第55-59页 |
6.1 早奥陶世局限台地—半局限台地沉积演化及沉积模式 | 第55-56页 |
6.2 中奥陶世开阔台地沉积演化及沉积模式 | 第56-57页 |
6.3 晚奥陶世初期沉积演化及沉没台地沉积模式 | 第57页 |
6.4 晚奥陶世沉积演化及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沉积模式 | 第57页 |
6.5 中奥陶世—晚奥陶世台地边缘迁移模式 | 第57-5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项目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