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基于ASM2D的溶解氧机制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6页
    1.1 课题来源、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1.1 课题来源第12页
        1.1.2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2.1 主要研究内容第14页
        1.2.2 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6-32页
    2.1 现有的溶解氧控制分析第16-18页
        2.1.1 DO的粗放式控制第16-17页
        2.1.2 DO的自动控制第17-18页
        2.1.3 DO的智能控制第18页
    2.2 现有的溶解氧机制模型分析第18-28页
        2.2.1 单膜理论第19页
        2.2.2 双膜理论第19-26页
        2.2.3 浅渗理论(渗透理论)第26-27页
        2.2.4 表面更新理论第27-28页
    2.3 溶解氧机制模型的展望第28-32页
第三章 不同水质的ASM2D模型组分研究第32-44页
    3.1 城市混合污水ASM2D模型组分分析第39-40页
    3.2 城市生活污水ASM2D模型组分分析第40-42页
    3.3 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曝气量对溶解氧浓度的影响研究第44-54页
    4.1 实验装置与材料第44-47页
    4.2 曝气量对DO浓度的影响第47-53页
        4.2.1 不同监测位置对溶解氧的影响第47-50页
        4.2.2 不同曝气量下的溶解氧分布第50-53页
    4.3 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水质模型COD组分对溶解氧的影响研究第54-75页
    5.1 水质模型COD组分对DO的影响第54-64页
        5.1.1 COD组分特性研究第54-58页
        5.1.2 A/O式SBR中COD组分对DO的影响第58-64页
    5.2 传统曝气式SBR中COD组分对DO的影响第64-67页
    5.3 水质模型COD组分对溶解氧影响的建模第67-72页
        5.3.1 建模依据第67页
        5.3.2 ASM2D模型中的DO模型第67-71页
        5.3.3 模型验证第71-72页
    5.4 小结第72-7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6.1 结论第75-76页
    6.2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2页
作者简介第82-83页
    1 作者简历第82页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2-83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柔性穿戴式搬运辅助装备人机工程设计与评价研究
下一篇:作业成本法在HC公司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