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中国工艺美术论文--陶瓷、漆器论文

山西新绛剔犀文化产业的调查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1页
    1.1 新绛剔犀的研究现状第8-9页
    1.2 探究剔犀文化产业发展因素的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10-11页
        1.3.1 本文研究框架第10页
        1.3.2 本文研究方法第10-11页
第二章 山西新绛剔犀的历史发展及背景第11-18页
    2.1 剔犀漆艺的历史起源第11-14页
        2.1.1 中国漆器的概念第11-12页
        2.1.2 中国剔犀漆艺简述第12-14页
    2.2 山西新绛剔犀产生的历史背景第14-16页
        2.2.1 地域背景第14-15页
        2.2.2 文化背景第15-16页
    2.3 山西新绛剔犀的三个发展阶段第16-18页
        2.3.1 明清的时期第16页
        2.3.2 建国后第16-17页
        2.3.3 目前现状第17-18页
第三章 山西新绛剔犀的产业调查第18-29页
    3.1 山西新绛剔犀的文化产业形式与结构分析第18-23页
        3.1.1 参与主体与规模第18-19页
        3.1.2 产品形式与内容第19-20页
        3.1.3 工艺流程与创新第20-23页
        3.1.4 市场问题及现状第23页
    3.2 山西新绛剔犀从业主体的相关调查第23-26页
        3.2.1 三个发展时期的产业基础第23-25页
        3.2.2 三代从业者的分类及特征第25-26页
        3.2.3 当代从业者(传承人)的优势与劣势第26页
    3.3 工业场域中新绛剔犀的形态设计研究第26-28页
        3.3.1 产品要素的转变第26-27页
        3.3.2 现代设计意识的介入第27-28页
        3.3.3 当代漆艺文化的多元融合第28页
    3.4 山西新绛剔犀漆艺产业的市场分析第28-29页
        3.4.1 新绛剔犀产业的经营方式第28-29页
        3.4.2 新绛剔犀消费者群体分类第29页
第四章 山西新绛剔犀产业发展的区域视野与国际视野第29-36页
    4.1 从山西漆器产业现状比较看新绛剔犀发展的区域助力第29-31页
        4.1.1 山西漆器文化产业分布第29-30页
        4.1.2 器形、纹饰比较第30-31页
        4.1.3 生产销售比较第31页
    4.2 从北京、扬州与福州雕漆的产业现状看新绛剔犀发展的国内前景第31-33页
        4.2.1 区域根基第31-32页
        4.2.2 传承方式第32-33页
        4.2.3 特色营销第33页
    4.3 从中日漆器产业发展的宏观对比看国际视野下的新绛剔犀发展的多元借鉴第33-36页
        4.3.1 中日漆器产业发展中的政策因素对比第33-34页
        4.3.2 中日漆器产业发展中的技艺因素对比第34-35页
        4.3.3 中日漆器产业发展中的市场因素对比第35-36页
第五章 新绛剔犀的文化产业因素分析及建议第36-44页
    5.1 政策因素第36-37页
        5.1.1 法律状况第36页
        5.1.2 政府政策第36-37页
        5.1.3 企业自身发展体制第37页
    5.2 市场因素第37-40页
        5.2.1 社会文化环境第37-38页
        5.2.2 文化产业资源状况第38-39页
        5.2.3 文化资源产业化第39-40页
    5.3 创意因素第40-44页
        5.3.1 综合人才培养第40-41页
        5.3.2 产品形态设计第41-43页
        5.3.3 品牌创意营销第43-44页
第六章 结语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中北朝陶俑初探
下一篇:社交媒体传播与艺术批评语言的交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