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6页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6-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2页 |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格局 | 第18-19页 |
2.2 塔西南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 第19-20页 |
2.2.1 塔西南及其周缘古近纪沉积演化 | 第20页 |
2.3 塔西南古近纪主要构造运动 | 第20-22页 |
第3章 岩石地层 | 第22-30页 |
3.1 吐依洛克组(E1t) | 第23-24页 |
3.2 阿尔塔什组(E1a) | 第24-25页 |
3.3 齐姆根组(E1-2q) | 第25-26页 |
3.4 卡拉塔尔组(E2k) | 第26-27页 |
3.5 乌拉根组(E2w) | 第27-28页 |
3.6 巴什布拉克组(E2-3b) | 第28-30页 |
第4章 沉积特征 | 第30-43页 |
4.1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30-31页 |
4.2 沉积相划分方案 | 第31-32页 |
4.3 沉积相特征 | 第32-41页 |
4.3.1 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 第32-35页 |
4.3.2 有障壁滨岸—潮坪-潟湖沉积体系 | 第35-38页 |
4.3.3 开阔台地 | 第38页 |
4.3.4 局限台地 | 第38页 |
4.3.5 蒸发台地 | 第38-41页 |
4.4 沉积序列 | 第41-43页 |
第5章 层序地层 | 第43-59页 |
5.1 层序划分方案 | 第43-44页 |
5.2 层序界面及其特征 | 第44-46页 |
5.2.1 二级层序界面(隆升不整合) | 第44页 |
5.2.2 三级层序界面(侵蚀不整合) | 第44-46页 |
5.3 三级层序及其体系域特征 | 第46-48页 |
5.4 层序格架的建立 | 第48-59页 |
第6章 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展布 | 第59-73页 |
6.1 层序地震相平面展布 | 第59-68页 |
6.1.1 地震相单元的确定及编图原则 | 第59-60页 |
6.1.2 地震相与沉积相转换 | 第60页 |
6.1.3 沉积相编图原则 | 第60-61页 |
6.1.4 地震相与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61-68页 |
6.2 层序主控因素 | 第68-69页 |
6.2.1 构造运动对层序的控制 | 第68-69页 |
6.2.2 海平面升降对层序的控制 | 第69页 |
6.2.3 古气候对层序的控制 | 第69页 |
6.3 层序沉积模式 | 第69-73页 |
第7章 有利储集相带预测 | 第73-79页 |
7.1 预测原则 | 第73页 |
7.2 储集特征 | 第73-77页 |
7.3 有利储集相带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