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1-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9页 |
1.1 药品及个人护理品的概述 | 第20-27页 |
1.1.1 环境中PPCPs的主要来源 | 第20-23页 |
1.1.2 PPCPs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 第23-25页 |
1.1.3 PPCPs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5-26页 |
1.1.4 PPCPs的去除方法 | 第26-27页 |
1.2 TiO_2简介 | 第27-35页 |
1.2.1 TiO_2的光催化机理 | 第28-29页 |
1.2.2 TiO_2改性掺杂 | 第29-33页 |
1.2.3 TiO_2光催化降解PPCPs的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1.2.4 TiO_2光催化降解PPCPs的机制评价 | 第35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第35-38页 |
1.3.1 课题研究目标 | 第35页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3.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36-3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第二章 具有太阳光响应的光催化剂g-C_3N_4/P25的制备及应用在氯贝酸的降解研究 | 第39-64页 |
2.1 引言 | 第39-4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2.2.1 药物和试剂 | 第40页 |
2.2.2 材料的制备 | 第40页 |
2.2.3 表征方法 | 第40-41页 |
2.2.4 光催化实验 | 第41-42页 |
2.2.5 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2.2.6 活性物种的测定 | 第43页 |
2.2.7 CA和·OH、~1O2_以及e~-的二级反应速率常速的测定 | 第43-44页 |
2.2.8 理论计算 | 第44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44-63页 |
2.3.1 表征 | 第44-47页 |
2.3.2 不同光催化条件的影响 | 第47-49页 |
2.3.3 光催化过程中RSs的重要作用 | 第49-54页 |
2.3.4 降解产物和RSs诱导的降解路径 | 第54-63页 |
2.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TiO_2/C-Dots的制备及其在模拟太阳光下对吉非罗齐的降解和脱毒机制 | 第64-102页 |
3.1 引言 | 第64-6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9页 |
3.2.1 药物和试剂 | 第65页 |
3.2.2 制备和表征方法 | 第65-66页 |
3.2.3 工作液的制备 | 第66页 |
3.2.4 光催化降解测试 | 第66-67页 |
3.2.5 表征方法 | 第67页 |
3.2.6 GEM浓度和产物的测定 | 第67页 |
3.2.7 光催化过程中RSs的测定 | 第67-68页 |
3.2.8 前线电子云密度的计算 | 第68页 |
3.2.9 风险评估 | 第68-6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9-101页 |
3.3.1 TiO_2/C-Dots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69-75页 |
3.3.2 光催化降解GEM | 第75-80页 |
3.3.3 RSs在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的作用 | 第80-82页 |
3.3.4 光催化降解机制 | 第82-93页 |
3.3.5 反应液和转化产物的生态毒性评估 | 第93-101页 |
3.4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四章 PDS加强RGO/P25在可见光作用下降解双氯芬酸的机制研究 | 第102-131页 |
4.1 引言 | 第102-10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5页 |
4.2.1 药物和试剂 | 第103页 |
4.2.2 RGO/P25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103-104页 |
4.2.3 光催化降解测试 | 第104页 |
4.2.4 表征方法 | 第104页 |
4.2.5 DCF浓度的测定 | 第104页 |
4.2.6 光催化过程中RSs的测定 | 第104-105页 |
4.2.7 电化学测试 | 第10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30页 |
4.3.1 XRD分析 | 第105-106页 |
4.3.2 SEM和TEM分析 | 第106-108页 |
4.3.3 BET测定 | 第108-109页 |
4.3.4 UV-vis/DRS分析 | 第109-110页 |
4.3.5 RGO/P25复合材料的FT-IR分析 | 第110-111页 |
4.3.6 RGO/P25复合材料的元素分析 | 第111-112页 |
4.3.7 暗反应/光反应对DCF降解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4.3.8 PDS加入量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4.3.9 不同pH条件对DCF降解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4.3.10 常见水环境因子和水质的影响 | 第116-122页 |
4.3.11 不同光催化体系的TOC比较 | 第122-123页 |
4.3.12 光电化学和循环利用性能 | 第123-126页 |
4.3.13 PDS-RGO/P25光催化机理 | 第126-130页 |
4.4 小结 | 第130-131页 |
结论和建议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51页 |
附录A 博士期间的其他工作 水体中甲芬那酸的紫外光降解及NO_2~-的诱导作用 | 第151-173页 |
1 引言 | 第15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153页 |
2.1 试剂 | 第151-152页 |
2.2 MEF的直接光降解 | 第152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152页 |
2.4 急性毒性试验 | 第152-153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153-169页 |
3.1 初始浓度对MEF光降解的影响 | 第153-155页 |
3.2 MEF的光降解机制和动力学模型 | 第155-158页 |
3.3 溶解氧的存在对MEF光降解的影响 | 第158页 |
3.4 不同浓度的NO_2~-对MEF光降解的影响 | 第158-160页 |
3.5 不同pH值对NO_2~-诱导MEF降解的影响 | 第160-162页 |
3.6 NO_2~-光诱导降解MEF副产品识别 | 第162-165页 |
3.7 NO_2~-光诱导降解MEF产物的形成和反应途径 | 第165-167页 |
3.8 毒性评估 | 第167-169页 |
4 结论 | 第169页 |
5 参考文献 | 第169-17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73-178页 |
致谢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