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1.1“海富案”基本案情简介 | 第11-12页 |
1.2“对赌协议仲裁案”基本案情简介 | 第12-13页 |
1.3 两案对比引发的新思考 | 第13-14页 |
第2章 对赌协议的基本法律现状分析 | 第14-17页 |
2.1 对赌协议在我国司法实践的类型 | 第14-15页 |
2.1.1 股东对赌型与公司对赌型 | 第14页 |
2.1.2 单向对赌型与双向对赌型 | 第14-15页 |
2.2 对赌协议产生的现实原因 | 第15-16页 |
2.2.1 企业估值困难 | 第15页 |
2.2.2 投资法律不完善 | 第15-16页 |
2.2.3 资本市场环境不佳 | 第16页 |
2.3 我国对赌协议的法律困境 | 第16-17页 |
第3章 投资方与目标公司对赌协议的法律效力 | 第17-24页 |
3.1 对赌协议法律效力认定考量的因素 | 第17-19页 |
3.1.1 对赌协议不是附条件的合同 | 第17页 |
3.1.2 对赌协议不是射幸合同 | 第17-18页 |
3.1.3 对赌协议是一种典型的无名合同 | 第18-19页 |
3.1.4 业绩补偿款与保底条款的关系 | 第19页 |
3.2 司法实践认定的路径 | 第19-21页 |
3.2.1 业绩补偿款是否违反风险共担原则 | 第19-20页 |
3.2.2 股权回购条款是否符合公司资本制度 | 第20-21页 |
3.3 分析结论 | 第21-24页 |
3.3.1 业绩补偿条款并非保底条款,不违反风险共担原则 | 第21-22页 |
3.3.2 股权回购条款并不必然损害债权人利益 | 第22-24页 |
第4章 完善对赌协议在我国适用的建议 | 第24-30页 |
4.1 美国风险投资示范合同的相关规定 | 第24-25页 |
4.1.1 优先股在美国的法律实践 | 第24-25页 |
4.1.2 分期融资机制 | 第25页 |
4.2 对赌协议在我国适用的立法建议 | 第25-27页 |
4.2.1 允许设置优先股 | 第25-26页 |
4.2.2 纳入有名合同范畴 | 第26-27页 |
4.3 制定风险投资示范合同,构建重复博弈机制 | 第27-28页 |
4.4 完善对赌协议的监管措施 | 第28-30页 |
4.4.1 重塑监管理念 | 第28页 |
4.4.2 重构监管机制 | 第28-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