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评价研究--以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研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3.1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页 |
1.4 研究创新及展望 | 第18-19页 |
1.4.1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展望 | 第19页 |
1.5 选择应届毕业生为调研对象的原因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理论分析 | 第21-27页 |
2.1 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2.2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概念的界定及特点 | 第22-23页 |
2.2.1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概念的界定 | 第22页 |
2.2.2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的特点 | 第22-23页 |
2.3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的作用 | 第23-25页 |
2.4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吸引力效应机理研究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因素研究设计 | 第27-39页 |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步骤 | 第27-28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3.1.2 研究步骤 | 第27-28页 |
3.2 初始问卷的设计 | 第28-32页 |
3.2.1 问卷项目的搜集 | 第28-31页 |
3.2.2 初始问卷的形成 | 第31-32页 |
3.3 试调查及修改 | 第32-38页 |
3.3.1 样本选取 | 第32-33页 |
3.3.2 试调查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3.3.3 因素排名 | 第35-38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39-60页 |
4.1 数据收集 | 第39页 |
4.2 信度效度分析 | 第39-41页 |
4.2.1 问卷效度分析 | 第39-40页 |
4.2.2 问卷信度分析 | 第40-41页 |
4.3 问卷因子分析 | 第41-48页 |
4.3.1 可行性分析 | 第41页 |
4.3.2 因子分析 | 第41-43页 |
4.3.3 因子分析结论 | 第43-48页 |
4.4 描述性统计 | 第48-50页 |
4.5 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 | 第50-57页 |
4.5.1 性别变量上的差异 | 第51-52页 |
4.5.2 学历变量上的差异 | 第52-53页 |
4.5.3 专业变量上的差异 | 第53-55页 |
4.5.4 生源地变量上的差异 | 第55-56页 |
4.5.5 大学类别变量上的差异 | 第56-57页 |
4.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 第60-66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60-61页 |
5.2 提升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的建议 | 第61-66页 |
5.2.1 优化集群内的企业管理 | 第61-62页 |
5.2.2 重视集群自身与员工的共同成长 | 第62-63页 |
5.2.3 改善集群的经济环境 | 第63-64页 |
5.2.4 建立先进的集群文化环境 | 第64页 |
5.2.5 改善相应的区域环境 | 第64-65页 |
5.2.6 关注不同类型求职者的需求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A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预调查问卷 | 第69-72页 |
附录B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正式调查问卷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