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图表索引 | 第14-15页 |
缩略词表 | 第15-16页 |
1 绪论 | 第16-25页 |
1.1 远缘杂交 | 第16-19页 |
1.1.1 远缘杂交概况 | 第16页 |
1.1.2 远缘杂种 | 第16-17页 |
1.1.2.1 异源多倍体 | 第16-17页 |
1.1.2.2 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 | 第17页 |
1.1.2.3 染色体渗入形成的杂种 | 第17页 |
1.1.3 远缘杂种的鉴定 | 第17-19页 |
1.1.3.1 形态学鉴定 | 第17页 |
1.1.3.2 细胞学鉴定 | 第17-18页 |
1.1.3.3 流式细胞术 | 第18页 |
1.1.3.4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8页 |
1.1.3.5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 | 第18-19页 |
1.2 芸薹属远缘杂交 | 第19-21页 |
1.2.1 芸薹属亲缘关系 | 第19-20页 |
1.2.2 芸薹属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2.2.1 合成芸薹属复合种 | 第20-21页 |
1.2.2.2 导入野生种优良性状 | 第21页 |
1.2.2.3 创制异附加系 | 第21页 |
1.3 远缘杂种特性研究 | 第21-23页 |
1.3.1 超亲现象 | 第21-22页 |
1.3.2 遗传变异 | 第22页 |
1.3.3 表观遗传变异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2 六倍体的合成及新种质创制 | 第25-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2 多倍体诱导 | 第26页 |
2.1.3 流式细胞倍性分析 | 第26-27页 |
2.1.4 染色体压片观察 | 第27页 |
2.1.5 形态学观察 | 第27页 |
2.1.6 花粉活力观察 | 第27-28页 |
2.1.7 芸薹属新种质创制 | 第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2.2.1 秋水仙素处理加倍效果 | 第28-29页 |
2.2.2 流式细胞倍性分析结果 | 第29页 |
2.2.3 染色体压片结果 | 第29-30页 |
2.2.4 形态学观察 | 第30-31页 |
2.2.5 三倍体、六倍体育性比较 | 第31-32页 |
2.2.6 自交、杂交成功率 | 第32-33页 |
2.3 讨论 | 第33-34页 |
3 六倍体植物学特性 | 第34-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3.1.2 生长指标测定 | 第35页 |
3.1.3 光合指标测定 | 第35页 |
3.1.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3.1.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 第35页 |
3.1.4.2 样品的提取及测定 | 第35-36页 |
3.1.4.3 结果计算 | 第36页 |
3.1.5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3.1.5.1 蛋白标准曲线绘制 | 第36页 |
3.1.5.2 样品提取 | 第36页 |
3.1.5.3 样品测定及计算 | 第36页 |
3.1.6 保护酶活性测定 | 第36-38页 |
3.1.6.1 样品提取 | 第36页 |
3.1.6.2 样品测定及计算 | 第36-38页 |
3.1.7 芥子油苷含量测定 | 第38页 |
3.1.8 低温长日照诱导开花处理 | 第38页 |
3.1.9 统计分析 | 第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3.2.1 生长指标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3.2.2 光合指标测定结果 | 第39-40页 |
3.2.3 可溶性糖、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3.2.4 保护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3.2.5 芥子油苷(GS)含量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3.2.6 低温长日照诱导开花实验结果 | 第43页 |
3.3 讨论 | 第43-45页 |
4 杂种后代分子特性 | 第45-6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4.1.2 基因组DNA提取与纯化 | 第46-47页 |
4.1.3 SRAP反应程序 | 第47-48页 |
4.1.4 MSAP反应程序 | 第48-49页 |
4.1.4.1 酶切体系 | 第48页 |
4.1.4.2 连接反应 | 第48页 |
4.1.4.3 预扩增 | 第48页 |
4.1.4.4 选择性扩增 | 第48-49页 |
4.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49-50页 |
4.1.5.1 PAGE胶板制作 | 第49-50页 |
4.1.5.2 PAGE胶电泳 | 第50页 |
4.1.5.3 简易银染 | 第50页 |
4.1.6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50-51页 |
4.1.7 特异性片段的回收 | 第51页 |
4.1.8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51页 |
4.1.9 感受态转化及克隆测序 | 第51页 |
4.1.10 序列分析 | 第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4.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1-52页 |
4.2.2 亲本与后代的遗传差异 | 第52-54页 |
4.2.3 SRAP变异条带的序列分析 | 第54页 |
4.2.4 MSAP预扩增、选择性扩增产物检测 | 第54-55页 |
4.2.5 选择性扩增结果 | 第55页 |
4.2.6 利用MSAP分析亲本与后代的DNA甲基化水平 | 第55-58页 |
4.2.7 开花诱导前后DNA甲基化模式变化分析 | 第58-59页 |
4.3 讨论 | 第59-62页 |
4.3.1 亲本与后代间遗传差异 | 第59-60页 |
4.3.2 亲本与后代间表观遗传差异 | 第60页 |
4.3.3 开花诱导处理对甲基化状态的改变 | 第60-62页 |
5 结论、创新点与后续展望 | 第62-65页 |
5.1 结论 | 第62-64页 |
5.1.1 六倍体的合成及鉴定 | 第62页 |
5.1.2 芸薹属种质创新 | 第62页 |
5.1.3 六倍体植物学特性 | 第62-63页 |
5.1.4 杂种后代分子特性 | 第63-64页 |
5.2 创新点 | 第64页 |
5.3 后续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