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驿油田岳口区油藏评价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0页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8页 |
1.2.1 油藏地质情况 | 第8页 |
1.2.2 油藏方案设计 | 第8页 |
1.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8-10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0-17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0页 |
2.2 工区地质背景 | 第10-13页 |
2.2.1 盆地构造及演化特征 | 第10-11页 |
2.2.2 延长组地层沉积特征 | 第11-13页 |
2.3 岳口区勘探开发历程及现状 | 第13-17页 |
2.3.1 岳口区勘探开发历程 | 第13-14页 |
2.3.2 岳口区勘探开发现状 | 第14-17页 |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7-26页 |
3.1 地层划分方法 | 第17-18页 |
3.2 地层划分方案 | 第18-20页 |
3.2.1 长庆油田划分方案 | 第18-19页 |
3.2.2 延长油田划分方案 | 第19页 |
3.2.3 本次所采用方案 | 第19-20页 |
3.3 地层划分对比标志 | 第20页 |
3.3.1 主要标志层 | 第20页 |
3.3.2 辅助标志层 | 第20页 |
3.4 地层划分对比结果 | 第20-23页 |
3.5 地层构造特征再认识 | 第23-24页 |
3.6 地层分布特征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沉积微相分析 | 第26-33页 |
4.1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判断依据 | 第26-28页 |
4.1.1 沉积相划分依据 | 第26-27页 |
4.1.2 微相划分及其特征 | 第27-28页 |
4.2 单井沉积微相研究 | 第28-30页 |
4.2.1 水下分流河道及其侧缘 | 第29-30页 |
4.2.2 分流间湾 | 第30页 |
4.3 沉积微相的平面演化特征 | 第30-33页 |
4.3.1 沉积微相的剖面演化 | 第30页 |
4.3.2 沉积微相的平面演化特征 | 第30-33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 | 第33-43页 |
5.1 砂体分布特征 | 第33-36页 |
5.2 储层特征 | 第36-43页 |
5.2.1 储层孔隙度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5.2.2 储层渗透率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5.2.3 储层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5.2.4 储层有效厚度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5.2.5 储层含油面积 | 第41-43页 |
第六章 储量核算 | 第43-44页 |
6.1 储量核算方法 | 第43页 |
6.2 储量核算参数及储量核算结果 | 第43-44页 |
第七章 油藏开采特征与开发效果 | 第44-56页 |
7.1 油藏开采特征 | 第44-52页 |
7.1.1 油井月产量变化规律 | 第44-47页 |
7.1.2 油井动态数据变化规律 | 第47-52页 |
7.2 油藏开发效果 | 第52-54页 |
7.2.1 油层动用程度 | 第52页 |
7.2.2 自然递减率 | 第52-53页 |
7.2.3 压力保持水平 | 第53-54页 |
7.3 存在问题与潜力评价 | 第54-56页 |
7.3.1 存在问题 | 第54-55页 |
7.3.2 潜力评价 | 第55-56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详细摘要 | 第62-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