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川东北晚三叠世—侏罗纪盆缘造山隆升作用的沉积响应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18页
    1.1 选题依据第10-11页
    1.2 研究及勘探现状第11-15页
        1.2.1 盆—山耦合关系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第14页
        1.2.4 研究区勘探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第15-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4 完成的工作量第16-17页
    1.5 论文创新点第17-18页
第2章 地层层序发育特征第18-44页
    2.1 区域构造背景第18-20页
    2.2 地层划分第20-21页
    2.3 层序地层学特征第21-44页
        2.3.1 层序界面第21-24页
        2.3.2 层序划分标志第24-25页
        2.3.3 层序划分第25-26页
        2.3.4 层序地层格架第26-29页
        2.3.5 层序发育特征第29-44页
第3章 沉积相特征第44-67页
    3.1 沉积相标志第44-46页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第46-57页
    3.3 沉积相展布特征第57-65页
        3.3.1 须家河组第57-60页
        3.3.2 自流井组第60-62页
        3.3.3 千佛崖组第62-63页
        3.3.4 沙溪庙组第63-64页
        3.3.5 遂宁组第64页
        3.3.6 蓬莱镇组第64-65页
    3.4 沉积模式及演化特征第65-67页
        3.4.1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第65-66页
        3.4.2 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第66页
        3.4.3 冲积扇—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第66-67页
第4章 盆缘造山隆升作用特征及演化第67-88页
    4.1 大巴山造山带构造隆升作用特征第68-78页
        4.1.1 大巴山前缘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第68-75页
        4.1.2 大巴山一侧前陆盆地沉降历史的单井回剥分析第75-76页
        4.1.3 川东北前陆盆地的沉降—隆升史分析第76-78页
    4.2 龙门山造山带北段构造隆升作用特征第78-88页
        4.2.1 龙门山北段前缘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第78-83页
        4.2.2 龙门山一侧前陆盆地沉降历史的单井回剥分析第83-86页
        4.2.3 龙门山北段沉降历史及与川东北前陆盆地耦合关系第86-88页
第5章 盆山耦合过程及演化第88-118页
    5.1 川东北前陆盆地物源变迁及其盆山耦合意义第88-102页
        5.1.1 晚三叠世早、中期物源特征第88-91页
        5.1.2 晚三叠世晚期物源特征第91-94页
        5.1.3 侏罗纪物源特征第94-102页
    5.2 川东北盆山耦合演化特征第102-115页
        5.2.1 龙门山北段初始隆升—前陆盆地形成阶段第104-106页
        5.2.2 龙门山北段快速隆升—前陆盆地初始沉降阶段第106-109页
        5.2.3 复合稳定隆升—前陆盆地过渡沉降阶段第109-111页
        5.2.4 大巴山逆冲推覆—前陆盆地过渡沉降阶段第111-112页
        5.2.5 大巴山逆冲推覆—前陆盆地强烈沉降阶段第112-113页
        5.2.6 复合强烈逆冲推覆—前陆盆地稳定沉降阶段第113-115页
    5.3 盆—山转换过程中对沉积层序充填的控制影响第115-118页
        5.3.1 上三叠统时期第115-116页
        5.3.2 侏罗系时期第116-118页
第6章 盆缘造山带隆升对川东北天然气聚集作用的影响第118-121页
    6.1 川东北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生储盖组合特征及分布第118-119页
    6.2 盆缘构造运动对天然气积聚的控制作用第119-121页
结论第121-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32-133页
个人简介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视倾向滑移型滑坡形成条件与失稳机理研究--以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为主
下一篇:碳酸盐岩有水气藏气水同采技术研究--以磨溪气田嘉二气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