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环境事故及其应急措施论文

环境伦理视角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引言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环保问题不断显现第9-10页
        1.1.2 环境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第10-11页
        1.1.3 环境伦理观发展第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页
        1.2.2 实践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2-16页
        1.3.1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念第13-14页
        1.3.2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第14-15页
        1.3.3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及其解决对策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6-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2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第19-31页
    2.1 相关理论概述第19-24页
        2.1.1 群体性事件第19-20页
        2.1.2 环境群体性事件第20-21页
        2.1.3 环境伦理第21-23页
        2.1.4 环境伦理视角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第23-24页
    2.2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目的利益性第24页
    2.3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性第24-27页
        2.3.1 导致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因素众多第24-25页
        2.3.2 组织参与者的多元化第25-26页
        2.3.3 不同利益相互牵扯第26-27页
    2.4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不认同性第27-28页
        2.4.1 专业知识的缺乏第27-28页
        2.4.2 信息不对称第28页
        2.4.3 从众心理及虚假信息散布第28页
        2.4.4 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第28页
    2.5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区域性第28-29页
        2.5.1 工业化程度较高或迅速发展的区域第28-29页
        2.5.2 相对欠发达和落后地区第29页
    2.6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反复性第29-30页
        2.6.1 环境治理恢复难度大第29-30页
        2.6.2 矛盾的复杂性引发的反复性第30页
    2.7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效仿性第30-31页
第3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第31-41页
    3.1 中央统筹生态建设缺位第31-36页
        3.1.1 当前环境问题不容乐观第31-32页
        3.1.2 环境伦理观与环境责任的缺乏第32-34页
        3.1.3 环境法制不健全第34-36页
    3.2 地方环保执法权责不清第36-39页
        3.2.1 地方政绩考核的误导第36-37页
        3.2.2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缺乏公信力第37-38页
        3.2.3 受害民众救助机制的缺陷第38-39页
    3.3 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第39-41页
        3.3.1 公众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第39-40页
        3.3.2 中国环保 NGO 的发展第40页
        3.3.3 新闻媒体的巨大影响力第40-41页
第4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第41-51页
    4.1 “公平正义”环境伦理观下的利益均衡第41-42页
    4.2 完善中央生态执政能力建设第42-45页
        4.2.1 优化生态经济管理理念第42-43页
        4.2.2 加强环境伦理教育第43-44页
        4.2.3 加快建立环保公益诉讼制度第44-45页
    4.3 转变地方政府行政行为方式第45-48页
        4.3.1 建立科学的地方政绩评价机制第45-46页
        4.3.2 切实增强环评的社会公信力第46-47页
        4.3.3 探索实施受害民众救助机制第47-48页
    4.4 发挥社会公众参与决策作用第48-51页
        4.4.1 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第48-49页
        4.4.2 发挥民间生态环保组织的作用第49页
        4.4.3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第49-51页
结论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56-57页
个人简介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模糊数学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以攀西地区为例
下一篇:楼盖结构体系在不同跨度下的技术经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