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视角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环保问题不断显现 | 第9-10页 |
1.1.2 环境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 | 第10-11页 |
1.1.3 环境伦理观发展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1.3.2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 第14-15页 |
1.3.3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及其解决对策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 第19-31页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4页 |
2.1.1 群体性事件 | 第19-20页 |
2.1.2 环境群体性事件 | 第20-21页 |
2.1.3 环境伦理 | 第21-23页 |
2.1.4 环境伦理视角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 | 第23-24页 |
2.2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目的利益性 | 第24页 |
2.3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性 | 第24-27页 |
2.3.1 导致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因素众多 | 第24-25页 |
2.3.2 组织参与者的多元化 | 第25-26页 |
2.3.3 不同利益相互牵扯 | 第26-27页 |
2.4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不认同性 | 第27-28页 |
2.4.1 专业知识的缺乏 | 第27-28页 |
2.4.2 信息不对称 | 第28页 |
2.4.3 从众心理及虚假信息散布 | 第28页 |
2.4.4 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 第28页 |
2.5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区域性 | 第28-29页 |
2.5.1 工业化程度较高或迅速发展的区域 | 第28-29页 |
2.5.2 相对欠发达和落后地区 | 第29页 |
2.6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反复性 | 第29-30页 |
2.6.1 环境治理恢复难度大 | 第29-30页 |
2.6.2 矛盾的复杂性引发的反复性 | 第30页 |
2.7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效仿性 | 第30-31页 |
第3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 第31-41页 |
3.1 中央统筹生态建设缺位 | 第31-36页 |
3.1.1 当前环境问题不容乐观 | 第31-32页 |
3.1.2 环境伦理观与环境责任的缺乏 | 第32-34页 |
3.1.3 环境法制不健全 | 第34-36页 |
3.2 地方环保执法权责不清 | 第36-39页 |
3.2.1 地方政绩考核的误导 | 第36-37页 |
3.2.2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缺乏公信力 | 第37-38页 |
3.2.3 受害民众救助机制的缺陷 | 第38-39页 |
3.3 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 | 第39-41页 |
3.3.1 公众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 | 第39-40页 |
3.3.2 中国环保 NGO 的发展 | 第40页 |
3.3.3 新闻媒体的巨大影响力 | 第40-41页 |
第4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 | 第41-51页 |
4.1 “公平正义”环境伦理观下的利益均衡 | 第41-42页 |
4.2 完善中央生态执政能力建设 | 第42-45页 |
4.2.1 优化生态经济管理理念 | 第42-43页 |
4.2.2 加强环境伦理教育 | 第43-44页 |
4.2.3 加快建立环保公益诉讼制度 | 第44-45页 |
4.3 转变地方政府行政行为方式 | 第45-48页 |
4.3.1 建立科学的地方政绩评价机制 | 第45-46页 |
4.3.2 切实增强环评的社会公信力 | 第46-47页 |
4.3.3 探索实施受害民众救助机制 | 第47-48页 |
4.4 发挥社会公众参与决策作用 | 第48-51页 |
4.4.1 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 第48-49页 |
4.4.2 发挥民间生态环保组织的作用 | 第49页 |
4.4.3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个人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