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30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6-26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19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9-23页 |
1.2.3 新疆研究动态 | 第23-25页 |
1.2.4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第25-26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8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30-4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0-36页 |
2.1.1 资源产业 | 第30-32页 |
2.1.2 清洁生产 | 第32-33页 |
2.1.3 循环经济 | 第33-35页 |
2.1.4 资源产业循环经济 | 第35-36页 |
2.2 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36-42页 |
2.2.1 产业集群理论 | 第36-38页 |
2.2.2 产业生态学理论 | 第38-39页 |
2.2.3 外部性理论 | 第39-40页 |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40-41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1-42页 |
2.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重点的界定 | 第42-46页 |
2.3.1 界定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2.3.2 界定的主要依据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 第46-76页 |
3.1 新疆发展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的基础 | 第46-52页 |
3.1.1 区位和交通条件 | 第46-47页 |
3.1.2 经济基础 | 第47-48页 |
3.1.3 资源环境基础 | 第48-49页 |
3.1.4 人才基础 | 第49-50页 |
3.1.5 制度基础 | 第50-51页 |
3.1.6 社会基础 | 第51-52页 |
3.2 新疆资源产业发展状况 | 第52-63页 |
3.2.1 新疆资源产业的总体状况 | 第52页 |
3.2.2 新疆资源产业竞争力分析 | 第52-55页 |
3.2.3 新疆石油产业状况 | 第55-60页 |
3.2.4 新疆煤炭产业状况 | 第60-63页 |
3.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63-76页 |
3.3.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 | 第63-64页 |
3.3.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 第64-65页 |
3.3.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 第65-71页 |
3.3.4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 第71-76页 |
第四章 国内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 | 第76-100页 |
4.1 国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76-88页 |
4.1.1 美国休斯敦模式 | 第76-79页 |
4.1.2 德国鲁尔模式 | 第79-83页 |
4.1.3 加拿大模式 | 第83-88页 |
4.2 国内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88-97页 |
4.2.1 镇海炼化循环经济发展 | 第88-93页 |
4.2.2 同煤集团循环经济发展 | 第93-97页 |
4.3 国内外成功经验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借鉴 | 第97-100页 |
第五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 | 第100-111页 |
5.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00-102页 |
5.1.1 构建的目的 | 第100页 |
5.1.2 构建的原则 | 第100-101页 |
5.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101-102页 |
5.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方法 | 第102-105页 |
5.2.1 熵值法的选取依据 | 第102-103页 |
5.2.2 数据处理和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103-105页 |
5.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105-111页 |
5.3.1 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总体状况 | 第105-106页 |
5.3.2 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准则层指数分析 | 第106-108页 |
5.3.3 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总体状况 | 第108-109页 |
5.3.4 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准则层指数分析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111-121页 |
6.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111-115页 |
6.1.1 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111-113页 |
6.1.2 人才和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 | 第113-114页 |
6.1.3 发展初期较大的资金需求和成本压力 | 第114页 |
6.1.4 复杂利益关系的困扰 | 第114-115页 |
6.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115-121页 |
6.2.1 新疆经济发展现状的制约 | 第115-117页 |
6.2.2 社会基础不稳定、贫困问题突出 | 第117-118页 |
6.2.3 观念较落后、认识有误区 | 第118-119页 |
6.2.4 制度不匹配、创新不足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设计 | 第121-131页 |
7.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 第121-122页 |
7.1.1 建设高水平的国家资源能源基地 | 第121页 |
7.1.2 实现新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第121-122页 |
7.1.3 实现新疆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122页 |
7.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 第122-123页 |
7.2.1 传统资源产业的改造升级 | 第122-123页 |
7.2.2 新建资源产业的科学规划发展 | 第123页 |
7.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具体模式 | 第123-131页 |
7.3.1 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 | 第124-128页 |
7.3.2 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 | 第128-131页 |
第八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 第131-137页 |
8.1 组织保障 | 第131-132页 |
8.1.1 完善组织体系、强化组织领导 | 第131页 |
8.1.2 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 第131-132页 |
8.1.3 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 第132页 |
8.2 人才保障 | 第132-133页 |
8.2.1 完善人才开发体系 | 第132-133页 |
8.2.2 重视人才的成长和使用 | 第133页 |
8.3 科技保障 | 第133-134页 |
8.3.1 建立完善的科技研发体系 | 第133-134页 |
8.3.2 建立健全科技应用体系 | 第134页 |
8.4 制度保障 | 第134-137页 |
8.4.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第134-135页 |
8.4.2 完善经济政策体系 | 第135-136页 |
8.4.3 完善发展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 | 第136-137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0页 |
9.1 结论 | 第137-138页 |
9.2 展望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作者简介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