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声明 | 第2-3页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6页 |
1.1 聚乙烯工业发展简介 | 第13-17页 |
1.1.1 分类与命名 | 第13-14页 |
1.1.2 结构与性能 | 第14页 |
1.1.3 聚乙烯工艺技术简介 | 第14-17页 |
1.2 聚乙烯催化剂研究 | 第17-26页 |
1.2.1 聚乙烯催化剂发展简介 | 第17页 |
1.2.2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种类 | 第17-26页 |
1.2.2.1 中性配体配位化合物 | 第18-22页 |
1.2.2.2 阴离子配体配位化合物 | 第22-26页 |
1.3 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研究进展 | 第26-40页 |
1.3.1 Ziegler-Natta催化剂 | 第26-29页 |
1.3.1.1 未经过Lewis酸预处理的极性单体 | 第27-28页 |
1.3.1.2 经过Lewis酸预处理的极性单体 | 第28-29页 |
1.3.2 茂金属催化剂 | 第29-34页 |
1.3.2.1 前过渡茂金属催化剂 | 第29-33页 |
1.3.2.2 稀土茂金属催化剂 | 第33-34页 |
1.3.3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 第34-40页 |
1.3.3.1 活性中心为阳离子型的配合物 | 第34-37页 |
1.3.3.2 活性中心为中性的配合物 | 第37-39页 |
1.3.3.3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的理论研究 | 第39-40页 |
1.4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40-46页 |
第二章 实验及分析方法 | 第46-53页 |
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46-48页 |
2.1.1 主要原料及精制 | 第46-47页 |
2.1.2 试剂的精制 | 第47-48页 |
2.1.3 单体的精制与处理 | 第48页 |
2.1.4 气体精制 | 第48页 |
2.2 聚合反应操作 | 第48-51页 |
2.3 催化剂和聚合物的测试与表征 | 第51-53页 |
2.3.1 核磁共振谱(NMR) | 第51页 |
2.3.2 质谱(MS) | 第51页 |
2.3.3 红外光谱(IR) | 第51页 |
2.3.4 元素分析 | 第51页 |
2.3.5 聚合物的测试与表征 | 第51-53页 |
2.3.5.1 分子量 | 第51-52页 |
2.3.5.2 分子量分布 | 第52-53页 |
第三章 极性单体的合成 | 第53-61页 |
3.1 戊烯-4-醇-1 | 第53-54页 |
3.1.1 2-氯甲基-四氢呋喃制备 | 第53页 |
3.1.2 合成戊烯-4-醇-1 | 第53-54页 |
3.2 N,N-二甲基-N-4-戊烯基胺 | 第54-55页 |
3.2.1 烯丙基氯化镁的制备 | 第54页 |
3.2.2 N,N-二甲基氯乙胺的合成 | 第54-55页 |
3.2.3 N,N-二甲基-N-4-戊烯基胺的合成 | 第55页 |
3.3 N,N-二乙基-N-4-戊烯基胺 | 第55-56页 |
3.3.1 N,N-二乙基-氯乙胺的合成 | 第55-56页 |
3.3.2 N,N-二乙基-N-4-戊烯胺的合成 | 第56页 |
3.4 N-烯丙基-N-(2,6-二异丙基)苯胺的合成 | 第56-57页 |
3.5 1,1-二甲基-丁烯-3-醇-1 | 第57页 |
3.6 十一烯酸甲酯 | 第57-58页 |
3.7 十一烯酸异丙酯 | 第58页 |
3.8 十一烯酸叔丁酯 | 第58-59页 |
3.9 N,N-二乙基烯丙胺 | 第59-60页 |
3.10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配体及其催化剂的合成 | 第61-88页 |
4.1 配体的合成 | 第61-80页 |
4.1.1 3-环戊烯基-5-甲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L1) | 第61-63页 |
4.1.1.1 2-环戊烯基对甲苯酚(7)的合成 | 第61-62页 |
4.1.1.2 3-环戊烯基-5-甲基水杨醛(8)的合成 | 第62页 |
4.1.1.3 3-环戊烯基-5-甲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氨(L1)的合成 | 第62-63页 |
4.1.2 3-烯丙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L2) | 第63-66页 |
4.1.2.1 烯丙基苯基醚(1)的合成 | 第63-64页 |
4.1.2.2 2-烯丙基苯酚(4)的合成 | 第64页 |
4.1.2.3 3-烯丙基水杨醛(9)的合成 | 第64-65页 |
4.1.2.4 3-烯丙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L2)的合成 | 第65-66页 |
4.1.3 3-烯丙基-5-甲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L3) | 第66-69页 |
4.1.3.1 烯丙基-4-甲基苯基醚(2)的合成 | 第66-67页 |
4.1.3.2 2-烯丙基-5-甲基苯酚(5)的合成 | 第67页 |
4.1.3.3 3-烯丙基-5-甲基水杨醛(10)的合成 | 第67-68页 |
4.1.3.4 3-烯丙基-5-甲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氨(L3)的合成 | 第68-69页 |
4.1.4 3-烯丙基-5-氯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L4) | 第69-71页 |
4.1.4.1 烯丙基-4-氯苯基醚(3)的合成 | 第69页 |
4.1.4.2 2-烯丙基-4-氯苯酚(6)的合成 | 第69-70页 |
4.1.4.3 3-烯丙基-5-氯水杨醛(11)的合成 | 第70页 |
4.1.4.4 3-烯丙基-5-氯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L4)的合成 | 第70-71页 |
4.1.5 3-叔丁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L5) | 第71-73页 |
4.1.5.1 3-叔丁基水杨醛(12) | 第71-72页 |
4.1.5.2 3-叔丁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L5) | 第72-73页 |
4.1.6 3-烯丙基水杨醛苯亚胺(L6) | 第73-74页 |
4.1.7 3-烯丙基-5-甲基水杨醛苯亚胺(L7) | 第74-75页 |
4.1.8 3-环戊烯基-5-甲基水杨醛苯亚胺(L9) | 第75-76页 |
4.1.9 3-烯丙基-5-氯水杨醛苯亚胺(L8) | 第76-77页 |
4.1.10 α-二亚胺配体(L10) | 第77-78页 |
4.1.11 烯丙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双核(L11) | 第78-79页 |
4.1.12 3-烯丙基-5-硝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双核(L12) | 第79-80页 |
4.1.12.1 3-烯丙基-5-硝基水杨醛的合成 | 第79页 |
4.1.12.2 3-烯丙基-5-硝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双核(L12)的合成 | 第79-80页 |
4.2 配合物的合成 | 第80-88页 |
4.2.1 原料化合物的合成 | 第80-82页 |
4.2.1.1 环戊二烯 | 第80-81页 |
4.2.1.2 ZrCl_4.2THF | 第81页 |
4.2.1.3 正丁基锂n-BuLi | 第81页 |
4.2.1.4 NiBr_2(DME)的合成 | 第81页 |
4.2.1.5 无水氯化镍的制备 | 第81页 |
4.2.1.6 反[(苯基)双(三苯基膦)氯化镍]的制备 | 第81-82页 |
4.2.1.7 双(环辛二烯)镍的合成 | 第82页 |
4.2.2 配合物的合成 | 第82-88页 |
4.2.2.1 3-烯丙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镍(C2) | 第82-83页 |
4.2.2.2 3-烯丙基-5-甲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镍(C3) | 第83页 |
4.2.2.3 3-烯丙基-5-氯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镍(C4) | 第83-84页 |
4.2.2.4 3-环戊烯基-5-甲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镍(C1) | 第84页 |
4.2.2.5 3-叔丁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镍(C5) | 第84-85页 |
4.2.2.6 α-二亚胺溴化镍(C6) | 第85页 |
4.2.2.7 α-二亚胺氯化镍(C7) | 第85-86页 |
4.2.2.8 3-环戊烯基-5-甲基水杨醛苯亚胺锆(C8) | 第86-88页 |
第五章 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聚合 | 第88-117页 |
5.1 3-环戊烯基-5-甲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镍(C1)/Ni(COD)_2催化乙烯聚合 | 第88-92页 |
5.1.1 催化剂浓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89页 |
5.1.2 聚合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89-90页 |
5.1.3 聚合压力对聚合的影响 | 第90页 |
5.1.4 聚合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 第90-91页 |
5.1.5 Ni(COD)_2用量的影响 | 第91页 |
5.1.6 聚合物GPC表征 | 第91-92页 |
5.2 3-环戊烯-5-甲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镍(C1)/Al(iBu)_3催化乙烯聚合 | 第92-94页 |
5.2.1 铝比对聚合的影响 | 第92-93页 |
5.2.2 聚合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 第93-94页 |
5.2.3 聚合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94页 |
5.3 3-烯丙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镍(C2)/Ni(COD)_2催化乙烯聚合 | 第94-97页 |
5.3.1 催化剂浓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95页 |
5.3.2 反应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95-96页 |
5.3.3 反应压力对聚合的影响 | 第96页 |
5.3.4 反应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 第96-97页 |
5.3.5 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表征 | 第97页 |
5.4 3-烯丙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镍(C2)/Al(iBu)_3催化乙烯聚合 | 第97-99页 |
5.4.1 铝比对聚合的影响 | 第98页 |
5.4.2 聚合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98-99页 |
5.4.3 聚合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 第99页 |
5.5 3-烯丙基-5-甲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镍(C3)/Ni(COD)_2催化乙烯聚合 | 第99-102页 |
5.5.1 催化剂浓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100页 |
5.5.2 聚合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5.3 聚合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 第101页 |
5.5.4 压力对聚合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5.5.5 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表征 | 第102页 |
5.6 3-烯丙基-5-氯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镍(C4)/Ni(COD)_2催化乙烯聚合 | 第102-105页 |
5.6.1 催化剂浓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103页 |
5.6.2 聚合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5.6.3 聚合压力对聚合的影响 | 第104页 |
5.6.4 聚合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5.6.5 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表征 | 第105页 |
5.7 3-烯丙基-5-氯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镍(C4)/Al(iBu)_3催化乙烯聚合 | 第105-106页 |
5.7.1 铝比对聚合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7.2 聚合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106页 |
5.8 3-叔丁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镍(C5)/Ni(COD)_2催化乙烯聚合 | 第106-109页 |
5.8.1 催化剂浓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5.8.2 聚合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108页 |
5.8.3 聚合压力对聚合的影响 | 第108页 |
5.8.4 聚合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5.8.5 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表征 | 第109页 |
5.9 3-叔丁基水杨醛(2,6二异丙基)苯亚胺(C5)/Al(i-Bu)_3催化乙烯聚合 | 第109-112页 |
5.9.1 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110页 |
5.9.2 铝比对聚合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5.9.3 聚合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 第111页 |
5.9.4 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表征 | 第111-112页 |
5.10 α-二亚胺溴化镍(C6)/MAO催化乙烯聚合 | 第112-114页 |
5.10.1 浓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10.2 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 第113页 |
5.10.3 聚合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5.10.4 铝比对聚合的影响 | 第114页 |
5.11 极性物质对各催化体系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5.12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合 | 第117-131页 |
6.1 共聚合操作 | 第117页 |
6.2 聚合结果讨论 | 第117-129页 |
6.2.1 C5/Ni(COD)_2+Al(iBu)_3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 | 第117-120页 |
6.2.1.1 助催化剂对共聚合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6.2.1.2 不同极性单体对聚合活性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6.2.1.3 极性单体浓度对聚合活性和摄入率的影响 | 第120页 |
6.2.2 C1/Ni(COD)_2+Al(iBu)_3、C1/Al(iBu)_3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合 | 第120-123页 |
6.2.2.1 极性单体的预处理方式对聚合活性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6.2.2.2 助催化剂对聚合活性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6.2.2.3 极性单体浓度对聚合活性的影响 | 第123页 |
6.2.3 聚合物表征 | 第123-129页 |
6.2.3.1 乙烯与十一烯酸甲酯共聚物红外表征 | 第123-124页 |
6.2.3.2 乙烯与十一烯酸甲酯共聚物~1HNMR表征 | 第124-125页 |
6.2.3.3 乙烯与十一烯酸异丙酯共聚物IR表征 | 第125页 |
6.2.3.4 乙烯与十一烯酸异丙酯共聚物IR表征 | 第125-126页 |
6.2.3.5 乙烯与十一烯酸叔丁酯共聚物IR表征 | 第126-127页 |
6.2.3.6 乙烯与十一烯酸叔丁酯共聚物~1HNMR表征 | 第127页 |
6.2.3.7 乙烯与戊烯-4-醇-1共聚物IR表征 | 第127-128页 |
6.2.3.8 乙烯与戊烯-4-醇-1共聚物~1HNMR表征 | 第128页 |
6.2.3.9 乙烯与其他极性单体共聚 | 第128页 |
6.2.3.10 共聚物GPC表征 | 第128-129页 |
6.2.3.11 与文献比较 | 第129页 |
6.3 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七章 本论文主要结论 | 第131-133页 |
附录 | 第13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在校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