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磨削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1.2.1 数控机 | 第12页 |
1.2.2 精密化 | 第12页 |
1.2.3 高效化 | 第12-13页 |
1.2.4 自动化与柔性化 | 第13页 |
1.3 轧辊磨床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13-17页 |
1.3.1 国外轧辊磨床的发展概况 | 第13-16页 |
1.3.2 国内轧辊磨床的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1.4.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课题意义 | 第18-19页 |
第2章 WS 450-6 x 5000 CNC MONOLITH磨床结构、主要功能分析 | 第19-30页 |
2.1 磨床简介 | 第19页 |
2.2 磨床主要结构 | 第19-22页 |
2.2.1 机械部分 | 第19-21页 |
2.2.2 电气部分 | 第21-22页 |
2.3 磨床功能 | 第22-30页 |
2.3.1 主菜单 | 第22-23页 |
2.3.2 轧辊模型设计功能 | 第23-24页 |
2.3.3 磨削程序编辑功能 | 第24-25页 |
2.3.4 轧辊辊形编辑功能 | 第25-26页 |
2.3.5 自动模式功能 | 第26-27页 |
2.3.6 手动模式功能 | 第27-29页 |
2.3.7 辅助服务功能 | 第29-30页 |
第3章 WS 450-6 x 5000 CNC MONOLITH磨床编程原理与方法研究 | 第30-44页 |
3.1 曲线编程原理 | 第30-33页 |
3.1.1 曲线编程原理与方法 | 第30-31页 |
3.1.2 非圆曲线插补节点坐标计算 | 第31-33页 |
3.2 曲线编程方法 | 第33-37页 |
3.2.1 基础数据定义 | 第33-35页 |
3.2.2 曲线编程实例 | 第35-37页 |
3.3 工艺编程原理 | 第37页 |
3.3.1 工艺编程的概念 | 第37页 |
3.3.2 工艺编程原理 | 第37页 |
3.4 工艺编程方法 | 第37-44页 |
3.4.1 基本参数设置 | 第37-38页 |
3.4.2 工艺编程实例 | 第38-44页 |
第4章 工作辊/中间辊磨削质量分析 | 第44-55页 |
4.1 工作辊/中间辊设计要求与磨削工艺要求分析 | 第44-45页 |
4.1.1 工作辊/中间辊设计要求 | 第44-45页 |
4.1.2 磨削工艺要求 | 第45页 |
4.2 磨削机理 | 第45-47页 |
4.2.1 磨削过程的接触弧长 | 第45-46页 |
4.2.2 磨削过程的磨削力模型 | 第46-47页 |
4.3 磨削辊形精度分析 | 第47-49页 |
4.3.1 圆度 | 第47-48页 |
4.3.2 圆柱度 | 第48-49页 |
4.3.3 辊形曲线 | 第49页 |
4.4 磨削表面质量分析 | 第49-55页 |
4.4.1 粗糙度 | 第49-51页 |
4.4.2 螺旋纹 | 第51-52页 |
4.4.3 振纹 | 第52-53页 |
4.4.4 磨削烧伤 | 第53页 |
4.4.5 辊面划伤 | 第53-55页 |
第5章 工作辊/中间辊磨削方案优化 | 第55-61页 |
5.1 工作辊辊形精度和表面质量方案优化 | 第55-59页 |
5.1.1 工作辊辊形曲线偏差优化 | 第55-57页 |
5.1.2 工作辊155mm辊形位置走刀纹缺陷 | 第57-59页 |
5.2 中间辊组合辊形磨削方法优化 | 第59-61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页 |
6.2 建议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