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雷达电子侦察多层次处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8-22页 |
1.2.1 信号层处理 | 第19-20页 |
1.2.2 数据层处理 | 第20-21页 |
1.2.3 信息层处理 | 第21-22页 |
1.3 本文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1.3.1 信号层处理相关技术 | 第23-25页 |
1.3.2 数据层处理相关技术 | 第25-27页 |
1.3.3 信息层处理相关技术 | 第27-28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安排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基于雷达中频采样信号的脉冲检测与参数估计 | 第31-61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基于盒差分滤波器的脉冲信号检测方法 | 第32-45页 |
2.2.1 雷达脉冲信号数学模型 | 第32-34页 |
2.2.2 DOB滤波器 | 第34-36页 |
2.2.3 脉冲检测算法分析 | 第36-38页 |
2.2.4 脉冲检测的流程 | 第38-39页 |
2.2.5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2.3 基于联合时频分析的脉冲信号瞬时频率估计方法 | 第45-59页 |
2.3.1 典型时频分析方法的性能分析 | 第46-52页 |
2.3.2 基于GST和WVD联合分析的IF估计算法流程 | 第52-54页 |
2.3.3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2.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基于脉冲信号参数的天线扫描方式识别与雷达字提取 | 第61-101页 |
3.1 引言 | 第61-62页 |
3.2 雷达AST的建模与仿真 | 第62-68页 |
3.2.1 雷达AST相关数学模型 | 第62-64页 |
3.2.2 常见雷达AST概述 | 第64-66页 |
3.2.3 雷达AST仿真器 | 第66-68页 |
3.3 电子扫描方式的识别 | 第68-76页 |
3.3.1 归一化 | 第68-69页 |
3.3.2 ASP估计 | 第69-70页 |
3.3.3 波束PA序列提取 | 第70-72页 |
3.3.4 EST识别 | 第72-74页 |
3.3.5 1DES扫描参数的估计 | 第74-76页 |
3.4 机械扫描方式的识别 | 第76-87页 |
3.4.1 单周期序列处理 | 第77页 |
3.4.2 序列特征提取 | 第77-82页 |
3.4.3 分类识别 | 第82-83页 |
3.4.4 AST识别的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3-87页 |
3.5 多功能雷达雷达字的数据级提取方法 | 第87-99页 |
3.5.1 句法模式识别及雷达字的相关概念 | 第88-92页 |
3.5.2 雷达字提取算法流程 | 第92-95页 |
3.5.3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5-99页 |
3.6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四章 基于电子侦察信息的雷达组网方式识别与关联规则挖掘 | 第101-137页 |
4.1 引言 | 第101-102页 |
4.2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雷达组网方式序贯识别方法 | 第102-122页 |
4.2.1 雷达组网方式概述 | 第102-106页 |
4.2.2 雷达组网方式识别基本原理 | 第106-108页 |
4.2.3 雷达网多源信息的选取 | 第108-110页 |
4.2.4 雷达网信息的特征参数 | 第110-111页 |
4.2.5 特征向量的匹配度计算 | 第111-115页 |
4.2.6 证据信息融合 | 第115-118页 |
4.2.7 识别准则 | 第118-119页 |
4.2.8 验证结果与分析 | 第119-122页 |
4.3 关联规则挖掘在雷达电子侦察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 第122-135页 |
4.3.1 关联规则挖掘概述 | 第122-125页 |
4.3.2 雷达电子侦察信息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 第125-130页 |
4.3.3 关联规则挖掘及结果分析 | 第130-135页 |
4.4 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7-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5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科学成果 | 第155-156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