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2.1 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政府信息 | 第16页 |
2.1.2 政府信息公开 | 第16-17页 |
2.2 网络环境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2.2.1 网络环境的特征 | 第17-19页 |
2.2.2 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公开 | 第19-21页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3.1 公民知情权理论 | 第21-22页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以南安市为例 | 第23-38页 |
3.1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3.1.1 基层政府的探索阶段 | 第23-24页 |
3.1.2 政务公开阶段 | 第24-25页 |
3.1.3 政府信息公开的全面推行阶段 | 第25页 |
3.2 南安市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现状 | 第25-28页 |
3.2.1 制度建设方面 | 第25-27页 |
3.2.2 组织领导机构 | 第27页 |
3.2.3 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 | 第27页 |
3.2.4 政府信息公开的考核 | 第27-28页 |
3.2.5 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公开 | 第28页 |
3.3 网络环境下南安市政府信息公开的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8-35页 |
3.3.1 政府信息网络公开不够及时、准确、全面 | 第29页 |
3.3.2 各部门信息网络公开程度参差不齐 | 第29-33页 |
3.3.3 政府信息网络公开内容与公众关注信息不对等 | 第33-34页 |
3.3.4 不同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公开内容协同性差 | 第34-35页 |
3.4 网络环境下南安市政府信息公开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3.4.1 制度上政府信息公开评估标准和考核监督体系不健全 | 第35-36页 |
3.4.2 执行中部门利益与条块分割的影响 | 第36页 |
3.4.3 理念上政府信息公开的回应群众需求的思想意识偏低 | 第36-37页 |
3.4.4 经济上政府信息公开缺乏人力和物力保障 | 第37-38页 |
第4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经验和启示 | 第38-45页 |
4.1 发达国家政府信息公开的经验和启示 | 第38-42页 |
4.1.1 发达国家政府信息公开的经验 | 第38-40页 |
4.1.2 发达国家政府信息公开的启示 | 第40-42页 |
4.2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探索和启示 | 第42-45页 |
4.2.1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探索 | 第42-43页 |
4.2.2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启示 | 第43-45页 |
第5章 网络环境下推动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 | 第45-51页 |
5.1 构建信息公开制度体系 | 第45-46页 |
5.1.1 出台政府信息公开配套实施细则 | 第45页 |
5.1.2 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 第45-46页 |
5.2 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 第46-47页 |
5.2.1 完善主动发布机制 | 第46页 |
5.2.2 鼓励公众参与和强化互动机制 | 第46-47页 |
5.2.3 建立专家解读机制 | 第47页 |
5.3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保障措施 | 第47-51页 |
5.3.1 加强组织领导 | 第47页 |
5.3.2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 第47-49页 |
5.3.3 加强业务培训 | 第49页 |
5.3.4 加强督查和考核 | 第49-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