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矿构造特征及其对矿井水的控制机理
|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20-33页 |
| 1.1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 第20-2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0页 |
| 1.3 存在问题 | 第30页 |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32-33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3-50页 |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34页 |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34-42页 |
| 2.3 地层与含煤地层 | 第42-47页 |
| 2.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47-50页 |
| 3 矿井构造发育规律 | 第50-65页 |
| 3.1 矿井地层 | 第50页 |
| 3.2 矿区构造发育特征 | 第50-62页 |
| 3.3 构造分布及其叠加改造特征 | 第62-63页 |
| 3.4 小结 | 第63-65页 |
| 4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 第65-82页 |
| 4.1 矿井边界水文地质条件 | 第65-68页 |
| 4.2 含、隔水层 | 第68-74页 |
| 4.3 矿井充水状况 | 第74-76页 |
| 4.4 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其数值模拟 | 第76-80页 |
| 4.5 小结 | 第80-82页 |
| 5 矿井水动力场的构造控制 | 第82-110页 |
| 5.1 水样的采集及测试 | 第82-83页 |
| 5.2 矿井水化学特征 | 第83-91页 |
| 5.3 系统聚类分析 | 第91-92页 |
| 5.4 贝叶斯判别法 | 第92-95页 |
| 5.5 矿井水的构造控制 | 第95-101页 |
| 5.6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 第101-103页 |
| 5.7 主采煤层突水危险性分析 | 第103-107页 |
| 5.8 小结 | 第107-11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110-112页 |
| 6.2 展望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22页 |
| 作者简历 | 第122-12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4页 |